| 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
|
东进 东进:新四军经典战例
2025年第10期 —— 八面来风 作者:文/刘礼堂 李敏瑞
新四军,即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的形势下,由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组成的一支抗日武装力量。在抗战过程中,新四军历经多次重大考验,用生命和鲜血铸造了铁军精神,成为“华中人民的长城”。本文介绍新四军的几个经典战役。 车桥战役 车桥战役,是新四军第1师兼苏中军区部队在车桥镇对日伪军发动的一次进攻战役。 车桥位于淮安东南,镇内驻日军1个小队40余人,伪军1个大队500余人,是日伪军控制宝应地区的重要据点。1943年6月,粟裕在去军部驻地黄花塘参加整风会议途中,有目的地穿行于车桥、曹甸据点附近的边沿区,逐步酝酿构成了在淮宝地区以攻取车桥、泾口为目标的战役设想。1944年2月,中共苏中区委在东台三仓河召开扩大会议,为进一步巩固、扩大和串联各分区根据地,粟裕提出了发起车桥战役的建议。通过对三种作战方针的深入讨论,第1师最终决定调集第一、第七、第五十二团和苏中军区教导团、第四军分区特务团等5个多团的兵力,以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采取攻坚打援并举的方针,攻占车桥。 3月5日凌晨1时50分,第七团分南北两路越过敌外围据点,直插车桥。突击队以隐蔽迅猛的动作,越过外壕,架起云梯,攻进围墙;大部队随即跟进,仅用25分钟便攻占围墙上的所有碉堡,并迅速攻入镇内,分割包围各日伪军营地。当天中午即全部肃清伪军1个大队。15时半,炮兵大队集中火力攻击日军驻守的小围和碉堡。黄昏,歼灭日军1个小队。 车桥被攻,附近据点的日伪军纷纷出援。由宝应县城东北塔儿头、曹甸镇出动的日伪军100余人,进至大施河时,触发地雷并遭第五十二团等警戒部队阻击,被迫退回。驻淮阴、淮安等地的日军第六十五师团第七十二旅团山泽大队等部,共700余人,分4批乘汽车驰援车桥。其第1批增援日军240余人驶至芦家滩附近时,即遭新四军第一团阻击,并进入预设雷区,伤60余人。阻击部队乘势奋勇出击,又杀伤一部。接着,第一团以正面防御结合侧后突击,又给逐次增援的日军以打击,迫其猬集于韩庄固守。5日晚,第1团第2营和第3军分区特务营组成的突击队对韩庄日军发起攻击,将其大部歼灭,其残部向西逃窜。其间,日伪军200余人乘夜暗绕开正面防御阵地,从右翼芦苇荡偷涉迂回,企图继续增援车桥。第一团发觉后予以阻击,歼其一部,其残部窜入小马庄后亦被歼。6日晨,车桥残敌乘隙逃窜。至此,战役胜利结束。此次战役,共攻取碉堡53座,歼日军大队长以下465人(生俘24人),歼伪军483人(生俘168人),缴获92式步兵炮1门及大批武器弹药。 新四军第1师发起的车桥战役,“发挥了第1师部队历来英勇果敢的作战精神,首创了华中生俘日寇之新纪录”,还俘虏了日军大佐三泽金夫,创造了整个抗日战争中活捉日军最高军衔军官的纪录,是华中敌后战场转入反攻的标志,揭开了局部反攻的序幕。 侏儒山战役 侏儒山战役,是新四军第5师在湖北汉阳县侏儒山地区对伪“定国军”第1师进行的进攻作战。 侏儒山地处汉川、汉阳、沔阳三地边界,位于长江与汉江交汇的三角区域。这一地区物产丰富,商业发达,交通便利,是武汉的西部屏障。伪“定国军”刘国钧部所属两个师盘踞在此,其名义上虽是一个整体,但其内部派系斗争激烈,矛盾重重。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武汉周围日军调动频繁,各据点兵力减弱。新四军第5师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原局有关指示精神,决心乘日寇兵力不足之机,利用敌人内部矛盾,集中一部兵力攻打伪军主力,开辟川汉沔抗日根据地,并策应第二师在皖东的反顽斗争。 根据川汉沔地处武汉近郊,日伪据点稠密,易于相互增援的情况,第5师决定采取“战略上以少胜多,战术上以多胜少”的原则,首先集中力量以打击汪步青部为目标,发起侏儒山战役。12月7日,第15旅第44团第3营和天汉支队2个连,从汉阳的肖家集、索河出发,分两路向侏儒山、南河渡奔袭。经过对伪军的争取,顺利通过了3道岗哨,直扑东至山伪军第3团团部,一枪未发即将该团团部100余官兵俘获,仅伪团长一人逃走。奇袭成功,新四军迅速撤出战斗,安全返回,部队无一伤亡。 12月23日,第5师决定对侏儒山发动第2次进击。第15旅第43团、第44团全部及天汉支队1个大队,由天汉湖区出发,突袭裴家山和将军岭,全歼伪军机炮营和1个排,并击退了来援日军。 1942年1月7日,第5师再次向侏儒山发起进攻,第43团、44团和天汉支队全部投入战斗,侏儒山战役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全面打响。第44团一举攻占侏儒山,追击逃敌至九沟,缴获了伪兵工厂的大量军用物资。第43团向驻扎在周家邦、九沟一带的伪第1师展开猛攻,伪师部及其主力一部向王家场、余家场一线溃退。10日,伪军军长刘国钧率1000余人配合日寇一部,分三路向我西流河以南的蜈蚣岭第43团阵地反扑。我军隐蔽于河堤之下,待敌伪进至阵地前200米左右时,我军轻重机枪同时开火。经过激战,毙伤日寇20余人,俘虏伪军400余人,缴获伪军4000余支步枪和轻重机枪及大批军用物资,粉碎了敌人的反扑。 1月28日,新四军集中第13旅、15旅分两路向盘踞在王家场、余家场、何家场一带的汪伪一师残部发起总攻。汪伪一触即溃,被歼1500余人。汪步青率数十人逃窜。2月2日,200多名日寇和数百名伪军向沔阳胡家台扑来。新四军第13旅根据游击队的“敌情报告”,迅速作出战斗部署。第37团、38团官兵奉命出击,很快就将日寇团团包围。残敌且战且退,逐步向其指挥部龟缩,因我武器简陋,敌负隅顽抗,久攻不克,战斗陷入胶着状态。这时,胡家台族长胡坤山主动向旅长周志坚献火攻计,并代表全村村民表示,愿意牺牲所有家产,帮助我军消灭顽敌。于是,周志坚命令火力掩护,派战士搬运柴草堆积在瓦房四周,泼上煤油点燃。一时间,胡家台陷入一片熊熊燃烧的火海之中,50多户房屋全部被毁,残敌鬼哭狼嚎,进犯的200多名日寇几乎全部被歼。 此役历时近2个月、大小战斗14次,共歼灭伪军5000余人、毙伤日军200余人,有效牵制了武汉周边大量日军,有力配合了第三次保卫长沙的战役,进一步扩大了鄂豫皖抗日根据地,是新四军第5师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战果最辉煌的一仗。 高邮战役 高邮战役,是由新四军主力组成的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第8纵队和苏中军区部队对日伪军发起的一场歼灭战。 高邮位于苏中运河线中部,是运河线上的军事重镇、两淮的门户。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国民党集团妄图抢占胜利果实,勾结诱使盘踞在江苏高邮、邵伯一带日伪军拒绝向新四军投降。日伪军进占高邮后,日夜加修工事,并在城外泰山庙、真武庙、观音庙等地构筑了一批卫星据点。加之高邮有高9米、厚7米的城墙,城墙上筑有永久性机枪掩体14个,转弯处和城墙上驻有两层或三层大碉堡8个,城垛之间均筑有射击掩体。四周又有护城河环绕,形成了坚固的防御体系,易守难攻。 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在粟裕司令员指挥下,向中共中央和新四军军部建议,组织高邮战役,歼灭拒降日军。这一建议,得到中共中央和新四军军部同意。依据敌兵力部署和战场形势,华中野战军司令部拟定高邮战役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攻占邵伯及其以南地区,切断敌增援通道,扫清高邮城外围据点,形成围困高邮城之势;第二阶段,攻克高邮,全歼守敌。具体部署:华野第8纵队5个团加高邮独立团主攻高邮;华野特务团围攻车逻坝;第7纵队为总预备队,主攻邵伯;苏中主力阻击仙女庙北援之敌;华中二分区部队摧毁宜陵至塘头间的据点;华中一分区部队破坏口岸至泰州的公路,并相继歼灭增援之敌。为确保战役的胜利,战区地方党政军民积极动员,组织了民兵3000人参战,动员民船500艘、民工15000人,运送粮草150万斤,保障了部队的供给。 12月19日,参战部队共15个团全部到达指定地点。晚7时,在南北40公里、东西20公里的范围内同时发起攻势。一夜之间,第8纵队64团攻下了北郊的土围和面粉厂,将敌逼至城内;66团攻克了城东北的双庙、泰山庙、关帝庙等据点;68团也插到了南门边。到20日中午,高邮城外围据点除东门的净土寺塔外,均被扫除。 在第8纵队扫清高邮城外围据点的同时,粟裕指挥第7纵队向邵伯发起进攻。粟裕直接指挥第7纵队57团采取“围三阙一”的战法,集中火力从北、东、西三面发起猛攻,空出南面一角,诱使日伪军突围,当敌人逃到镇南开阔地带时,粟裕果断下令围追堵截,日军大多被歼,只有少数逃往仙女庙。21日,第7纵队攻克邵伯等地,击毙日军中队长以下110余人、伪军100余人,俘日军40余人、伪军550余人,切断了高邮日伪军南逃的退路。 邵伯战斗一结束,在第7纵队指挥的粟裕立即赶至第8纵队,与陶勇共同研究攻城部署。根据高邮城内“东强西弱”的防御特点,决定将主攻方向放在南、北两门,以第64团向北门、68团向南门攻击,得手后南北对进突击。总攻时可集中炮火猛轰东门附近的日军司令部,造成东门是主攻方向的假象,牵制敌人的兵力,以利于北门和南门主攻方向作战。为最大程度减少部队伤亡,粟裕要求东门外攻城部队,利用夜晚将交通壕挖得尽量靠近城墙,并用麻包、草袋等装土在距城墙数十米远的地方堆起与城墙同高或高于城墙的半月形堡垒,每隔几十米一座,居高临下,以机枪火力压制城墙上的敌人。 12月25日晚,第8纵队在苏中军区炮兵团的强大火力支援下,冒雨发起总攻。第68团首先以云梯登城突破南门,接着第64团第3连也从城西北角登上城垣,遭日军猛烈阻击,突击队与日军反复冲杀,击退日军多次反扑,扩大了突破口,主力随即入城与敌展开巷战。这时,第66团和高邮独立团也从东门攻进城内,第70团、第72团各一部相继投入巷战。26日凌晨4时,第64、第66团攻进日军司令部,迫使日军高邮警备大队大队长岩崎学率部投降。至此,战斗胜利结束,共歼日军1100人,其中俘日军大队长以下官兵891人;歼伪军3600余人,其中俘第42师师长以下官兵3493人。 在第7纵队、第8纵队进攻邵伯、高邮的同时,苏中军区部队全力作战,击退了由扬州出援的国民党军第25军第108师1个加强团和一部日伪军,并以一部在扬泰公路沿线发动进攻,拔除宜陵、塘头等日伪据点10余处,歼伪军4000余人。 12月29日,整个高邮战役胜利结束。据统计,此役共歼灭日军1200余人,歼灭伪军8000余人,缴获大小炮61门、掷弹筒30个、轻重机枪145挺及步枪等4308支。此次战役是新四军抗日战争最后一役,也是抗日战争以来,新四军、八路军俘虏日军最多的一次战役。高邮战役的胜利打破了国民党军沿运河北上分割华中的企图,使原来的苏中、苏北、淮南、淮北等解放区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华中解放区。 在抗日战争中,新四军从初创的1.03万余兵力,发展到拥有21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新四军与正面战场相配合,最多时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收复国土25.3万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3420余万,在苏、浙、皖、豫、鄂五省建立了8个抗日民主根据地,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以战养战”的战略企图,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刘礼堂系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敏瑞系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
|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