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代表履职在一线 县域发展添动能 ——通城县人大常委会代表行动助推高质量发展纪略
2025年第10期 —— 代表天地 作者:文/刘季平

今年以来,通城县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省市人大“聚力支点建设·代表行动”部署要求,以“聚力支点建设·共建隽秀通城”为主题,组织各级人大代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围绕县委“两区两基地”功能定位和“四大工程”目标任务,创新履职方式、强化履职实效,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社会治理等领域取得明显成效,为通城县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高位部署、创新机制,筑牢代表行动根基

县人大常委会坚持高位统筹、系统谋划,从组织保障、工作机制等方面精准发力,为代表依法履职夯实基础、畅通路径。

创新履职模式,提升行动实效。结合通城实际,创新推行“1+N”小切口履职模式:“1”即聚焦县委中心工作,“N”即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代表行动与每月选民接待日、“六进四员”(进企业、工地、社区、村组、农户和家站,当好宣讲员、信息员、示范员和监督员)活动深度融合,实现“一次履职、多重成效”。例如,隽水镇人大将选民接待日搬进工业园区,组织企业代表、群众代表与职能部门面对面交流,现场解决企业用工短缺、物流成本高等问题;塘湖镇人大依托“六进四员”走访农业合作社,助力优质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

细化行动规划,确保有序推进。按照“年计划、月行动,县指导、乡统筹、组实施”总体部署,制定《“聚力支点建设·共建隽秀通城”代表行动实施方案》,实行“问题收集—分类交办—跟踪督办—结果反馈”闭环管理。4至6月,全县919名人大代表参加行动,接待选民850人,走访村(社区)184个、农户(企业)1021家、家站71个,收集意见建议555条,解决问题436个,形成书面意见建议133条,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聚焦招商、主动作为,激活经济发展“引擎”

县人大常委会积极引导代表投身招商引资主战场,发挥“宣传员、信息员、服务员”作用,助力全县招商工作量质齐升。截至7月31日,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7个,协议引资383.93亿元;已开工亿元项目24个,当年签约开工率64.86%。

当好“招商宣传员”,扩大通城“朋友圈”。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自身的人脉资源多、社会关系广的优势,积极宣传通城的投资环境、产业优势和优惠政策,让代表成为通城招商的“活名片”和“代言人”。黄晖、邓炳南、吴宇星等企业家人大代表走进商会、行业协会,参与各类经贸活动,通过举办招商推介会、项目洽谈会等形式,向外界展示通城的生态优势、发展潜力和投资机遇,让投资者看到通城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决心和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前来考察投资。

当好“招商信息员”,精准捕捉“好项目”。人大代表结合通城的产业定位和资源禀赋,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大健康三大主导产业,深入调研市场动态,积极收集项目信息,认真筛选出契合通城发展需求的项目线索,为精准招商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代表们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企业提供详细的资料和数据支持,帮助企业了解通城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通过代表们的努力,一批优质项目信息被成功捕捉,为通城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好“招商服务员”,推动项目“快落地”。人大代表积极参与项目协调推进工作,建立项目服务台账,定期跟踪项目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土地征收、水电供应、项目审批等难题,助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同时,代表们还积极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和指导,帮助企业争取各类政策支持和优惠待遇。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代表们定期到项目现场调研,了解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情况,督促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加快建设步伐。通过代表们的贴心服务,项目落地周期明显缩短,项目建设效率显著提高。

紧盯项目、全程监督,按下建设推进“快进键”

县人大常委会将代表行动与项目监督紧密结合,组织代表全程参与项目谋划、建设、投产各环节,助力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上半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27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居全市首位。

参与项目谋划,确保“精准对接”。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行业分布广、专业背景强的优势,组织代表深度参与全县重大项目前期谋划。代表们结合自身领域特长,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广泛听取企业、群众关于发展需求的意见建议,紧扣产业基础、资源条件与发展定位,对项目的可行性、投资规模、建设周期及综合效益等进行多角度论证,为提高项目谋划的科学性与针对性提供有力支撑。通过代表参与,有效避免了项目盲目上马和资源浪费,切实增强了项目规划与县情实际的契合度,为项目后续顺利实施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监督项目建设,确保“质量进度”。组织代表成立专项监督小组,对通修高速、引青济隽、353国道改建等重点工程实施全程跟踪监督。代表们定期深入施工现场,实地查看建设进展,详细了解施工中存在的困难,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解决土地征收、资金保障、审批手续等关键问题。在监督过程中,代表们严格对照项目计划节点,督促建设单位优化施工安排,加快工程进度;同时严把质量关,加强对施工标准执行情况和工程质量的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确保各项工程按时保质推进,真正发挥项目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助力项目投产,确保“早见效益”。为推动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发挥效益,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主动靠前服务,积极参与项目投产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代表们协助企业开展人员招聘、岗前培训和设备调试,推动解决投产面临的实际困难;同时积极搭建产销对接平台,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销活动,助力拓展市场渠道。项目投产后,代表们持续开展跟踪回访,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协调解决用工、融资、配套等后续问题,推动形成“投产—达产—增效”的良性循环,确保每一个重点项目都能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服务民生、化解矛盾,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县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导代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主动履职,助力解决民生难题、化解社会矛盾,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助力“民生实事”落地,解决“急难愁盼”。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痛点难点,组织代表深入调研收集民意,精准筛选一批民生实事项目,建立跟踪监督机制,推动项目落地见效。2025年3月,四庄乡被列为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试点,其中断头路硬化项目经乡人大会议票决实施。乡人大主席团将项目监督纳入年度重点,通过专题调研、视察、评议等方式全程跟踪,确保项目实效。试点推动政府决策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助力“民生愿景”变为“幸福实景”。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代表们推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招聘活动、关注未成年人保护、完善基层医疗和养老设施,有效破解民生难题,彰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优势。

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维护“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代表来自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组织代表主动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助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代表们定期深入社区、村组走访,倾听群众诉求,针对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常见问题,耐心开展调解,促进双方互谅互让。如在通修高速四庄乡段施工中,代表及时介入居民房屋采光纠纷,邀请专业评估并多次调解,最终促成和解,避免矛盾升级。

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组织代表深入开展调研视察,为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言献策。代表们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引导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助力农民增收。例如塘湖镇荻田村代表推动桑葚、民宿等产业发展,引进企业打造农旅融合景点,带动村民致富。在基础设施方面,代表们推动政府加大农村道路、水电、通信等投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关注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融合共进。

(作者系通城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