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绘就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省人大常委会聚焦乡村全面振兴专题询问纪实
2025年第10期 —— 监督广角 作者:文/楚丁 彬洁 肖茜 图/川宝

“如何落实法律规定,守牢守好粮食安全的‘底线’?”“采取哪些举措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更好发挥省级农业‘链主’企业的龙头作用?”“如何优化财政资金投入,为农业农村全面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9月24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在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的基础上,聚焦乡村全面振兴开展专题询问。当面对锣、不敲边鼓,一问一答之间,问题、原因、对策一目了然,共识在凝聚。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王艳玲出席会议并讲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晓鸣主持会议,省政府副省长黎东辉到会听取意见并作表态发言。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马国强,副主任胡志强、杨云彦,秘书长张爱国出席会议。

同题共绘“鱼米之乡”新画卷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湖北是农业大省、鱼米之乡,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寄予厚望。近年来,在省委坚强领导和省人大监督支持下,全省上下锚定建设农业强省、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总目标,坚持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努力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发有为,走出适合自己特色的“湖北路径”。

新时代新征程,只有全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才能不断夯实支点建设的底盘,推动“鱼米之乡”万象更新。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发挥职能作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询问,是人大监督的一种形式,专题询问则是询问的衍生拓展。监督法规定,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议案和有关报告时,组成人员有权向“一府一委两院”负责人提出询问。人大常委会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围绕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集中开展专题询问。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开展专题询问以来,专题询问已成为地方人大常委会一种重要监督方式。

根据2025年省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和监督工作计划,明确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省人大常委会将这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常委会党组专门向省委作了报告,党组会议、主任会议多次进行专题研究,明确指导思想、工作方案和方法步骤。为了问准,真正反映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主任会议成员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有关政策文件,乡村振兴相关法律法规,围绕各自分工,带队到各地开展调研,深入了解情况,汇总整理问题清单,依法转交省政府研究处理。与此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征集人民群众、农业市场主体和人大代表的意见。

9月初,组织省政府办公厅、省发改委、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等17家单位相关负责人召开乡村全面振兴专题询问工作联席协调会,就专题询问有关事项进行动员部署。省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乡村全面振兴专题会议,主动找问题、查不足、上举措,积极做好应询工作。

9月22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召开,聚焦乡村全面振兴议题,听取省政府关于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情况报告。报告中,我省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成绩喜人。与此同时,就此议题召开列席代表座谈会,听取人大代表意见建议。

报告显示,我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粮食产量连续12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近4年年均产量稳定在550亿斤以上,今年夏粮再获丰收,总产99.02亿斤、同比增0.9%、为近9年最高;2024年28个国定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3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10元。

“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根支柱’更加坚固”“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村综合改革‘两大动力’更加强劲”……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报告客观全面反映了我省乡村振兴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工作打算,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一致赞同报告。

报告也直面我省农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现代农业发展支撑还不够强,乡村建设进度还不够快,农民收入水平还不够高。对此,常委会组成人员积极建言,共谋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

直击短板痛点“问”出路径

人大监督如何打出“组合拳”,广泛凝聚乡村全面振兴强大合力,共同促进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落实落地?

24日上午,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聚焦乡村全面振兴开展专题询问,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针对性、实效性。8名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专工委组成人员、省人大代表,就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难点和人民群众关切期盼精准发问和追问。7家省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正视问题、坦诚应答,共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工作走深走实,人民群众得实惠。

敢于监督,不怕红脸出汗,不怕得罪人,这是一场不留情面的对话。提问人辛辣发问,答问人虚心坦诚,直面问题,一一回应。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我省耕地资源趋紧,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依然较重。省农业农村厅将如何落实法律规定,守牢守好粮食安全的‘底线’?”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涂军明率先提问,开门见山,直指粮食安全。

“我省粮食产量连续12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预计今年总产达562.5亿斤,实现面积、单产双提升。总体来看,确保粮食安全存在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田水利配套不够完备、农业防灾减灾压力较大等问题。”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张桂华作答,她表示,为持续巩固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将重点采取以下措施:全面压实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力大面积提单产,特别是抓好19个粮食产能提升重点县大面积提升单产工作;全面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耕地地方补贴和生产方面补贴政策,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力度,实现农民既增产又增收。

“我省农业龙头企业多而不强,龙头企业的规模和竞争力亟待提升。农业农村厅将采取哪些举措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更好发挥省级农业‘链主’企业的龙头作用?”省人大代表田群接着发问。

“当前我省农业龙头企业存在‘多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缺乏具有强劲带动能力的引领型龙头企业。下一步主要从三个方面促进产业化发展:突出外引内育,加强招商引资和内在培育;突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强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突出要素保障,重组‘投、补、贷、保’农业政策工具,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和加快上市,对农业企业给予关心关爱。”张桂华诚恳作答。

“我省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仅37.8%,远低于发达地区60%的水平,且各地发展不均衡。将如何提升全省农产品精深加工率,延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进而提升农业产业效益?”张桂华话音刚落,田群提高声调追问。“将加大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引导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向产地下沉,依托园区和强镇打造精品示范园,引导农业企业按照生产加工和环保要求进行规范化加工。”张桂华肯定作答。

追问让专题询问现场气氛加温,严肃紧张。

省人大城乡建设与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霆提问:“调研发现,不少地方农业产业设施用地难以得到保障。《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中明确提出,省级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安排至少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大产业和项目用地。自然资源厅将如何确保规划提出的要求得到落实,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

“我们认真落实规划要求,总体上全省5%以上的要求全面得到保障,2024年乡村建设用地达到2.56万亩,比2023年增长7.9%,今年1月至9月达到1.6万亩。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项目不符合国土空间规划、项目用地与当前政策法规有冲突、有些县市耕地占补指标不足等问题。”省自然资源厅厅长何开文表示,将增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责任担当,健全乡村建设用地保障机制。一是与市县自然资源部门进一步把乡村建设用地需求摸清,找准问题和原因。二是积极介入项目前期,加强项目用地政策宣传和规划引导。三是全面加强土地利用保障,凡是真实有效的乡村产业项目用地,由省级全额兜底保障。四是进一步深化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为乡村建设用地提供支撑。

财政涉农资金的使用,社会关注度较高。如何优化涉农资金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长期以来,相关部门尽量统筹兼顾,科学使用管理涉农资金。

“调研发现,财政涉农资金还存在使用分散于多部门、多使用单位、多项目,统筹使用管理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例偏高,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投入不足等问题。财政厅将如何优化资金投入,为农业农村全面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副主任蔡红英发问。

“近几年财政资金一直面临紧平衡、紧运行的严峻形势,财政部门始终坚持农业农村发展优先,2021年到2024年财政农林水支出每年保持14.2%的增长,高于财政收入增幅12.9个百分点。不容忽视的是,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将强化整合统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行部门内部大整合,推行‘大专项+任务清算’的管理模式……”省财政厅厅长吴静沉稳作答。

“我省是科教大省,农业科研机构众多,与此形成反差的是,部分农业品种选育相对滞后,存在特色产业突破性品种不足。科技厅将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种业育种创新能力?”“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新增返乡创业6.86万人,带动20.46万人就近就地就业。人社厅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推动返乡入乡人员就近就地创业?”“据了解,全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以来,全省农业因旱受灾面积达97.65万亩,部分乡村出现大面积农业生产用水困难;有的地方水源地水位创历史低值,饮水安全受到影响。水利厅将如何保障农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

张屹、陆培祥、黄俭等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相继发问。

“将加强基础性、前沿性育种技术研发,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开辟‘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新赛道。”“将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特别是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的总体部署,解决返乡创业需要的‘阳光’‘土壤’‘空气’和‘水’。”“展望‘十五五’,我们紧扣支点建设中心任务,以构建安全韧性现代水网为主线,以‘两主四干多支’江汉平原补水体系为重点,初步谋划推进重大水利项目近百项3500亿元,聚力打造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先导区、国家水安全战略保障区、水利改革发展示范区、流域区域协同治理创新引领区,全力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

省科技厅厅长冯艳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李述永、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张俊勇等一一回应。

2个小时时间里,提问人就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难点、守牢守好粮食安全“底线”、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等犀利提问,直面工作的短板。相关负责人一句句斩钉截铁的应询承诺,一个个“打开天窗说亮话”的场景,让人倍感震撼。有提问、有回应、有介绍、有分析、有说明,事关乡村全面振兴推进湖北高质量发展大局,事关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对人民负责的责任感体现得淋漓尽致,同向奔赴、同题共答,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着力破解乡村全面振兴中的“硬骨头”。

始于“问”不止于“答”

专题询问会场,摄像机、照相机、录音器,各种采访器材“大马力”运转,客观、真实记录这一人大依法监督庄严过程……问题追踪全过程,不解决誓不罢休的态度,是对湖北乡村全面振兴的负责,也是紧扣中心大局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问”“答”之间见真章,疑问在询问中化解,共识在互动中凝聚,大家意犹未尽。

“专题询问是对政府工作的专项‘体检’,是政府部门直面问题、汇集众智、推动工作的难得机遇。这次专题询问涉及的问题,省委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代表性。”询问回答过程结束后,黎东辉代表省政府作表态发言。他表示,将以专题询问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持续推动解决“三农”领域突出问题,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刘晓鸣主持会议说,专题询问会开得很好,很顺利,也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询问人所提的问题针对性很强,直指要害。应询人回答问题实事求是,措施具体可行。按照法定职责和程序,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人大农业农村委员会将此次会议期间分组审议情况和专题询问所提出的问题,系统汇总,形成综合审议意见,及时转交省政府研究办理,并将办理落实情况向省人大常委会反馈报告,以形成监督闭环,切实做好专题询问的后半篇文章,助力湖北乡村全面振兴不断迈上新台阶。

“开展乡村全面振兴专题询问,是履行人大监督职责、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的具体体现。”王艳玲作总结时强调。她说,本次专题询问组织准备充分,“问”出质量,“答”出诚恳,达到了查找不足、凝聚共识、推动工作的预期目的。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乡村振兴促进“一法一条例”,始终把乡村全面振兴作为大事要事来抓。针对询问中涉及的问题和承诺答复的事项,做到有问询、有答复、有结果,由点及面、举一反三,及时补齐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短板弱项。省人大常委会将坚持寓支持于监督之中,结合我省实际做好立法、监督、代表等工作,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这是省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有利于进一步明确目标、查找不足,凝聚共识、形成合力。要扎实做好专题询问‘后半篇文章’,抓好问题整改落实,推动全省乡村全面振兴再上新台阶,让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忠林主持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强调。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