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让法治之光点亮城市治理每一个角落
2025年第10期 —— 本期焦点 作者:文/十堰市人大常委会

金秋的十堰,秦巴余脉如墨色屏风环抱车城轮廓:漫步大街小巷,车让行人的温情瞬间定格成文明剪影;流连广场社区,匠心设计的公益广告化作城市文化徽章……一幕幕温馨的市井画卷,恰是十堰市人大以立法为梭、善治为线,在“山水车城、宜居十堰”锦缎上绘就的新时代城市治理新图景。10年来,从守护城市山体到规范城市风貌,从涵养城市文明新风到筑牢燃气安全底线,再到破解物业管理难题,十堰以一部部接地气、有特色、解民忧的地方性法规,织密织牢法治之网,为城市治理提质增效注入强大的法治动能。

立法护青山:守住生态底色 让乡愁有处安放

山与城相拥、绿与城相融,是十堰最鲜明的城市印记;用法治为青山筑起“防护墙”,则是这座城市对百姓最郑重的承诺。如今的十堰,一条绵延十公里的山体健康步道,像绿色纽带串联起都市繁华与自然静谧,推窗见绿、登山望远成了市民的生活日常——这份“绿色福利”,正是立法护航下的民生答卷。

作为典型的山城,十堰中心城区分布着300余座山体,这些青山不仅是构筑城市风貌、维系生态安全的“生态屏障”,更是市民心中难舍的精神家园。可随着城市发展脚步加快,山体无序开发的问题逐渐凸显,守护青山成了群众最迫切的期盼。2016年,十堰开始行使地方立法权后,第一件事就是把目光投向山体保护,《十堰市中心城区山体保护条例》作为首部实体性地方性法规应运而生。

这部条例用“最严制度”守护青山:明确划定保护范围,细化生态修复措施,严格限制开发建设,构建起从规划管控到责任追究的全链条保护机制,切实把“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条件制约,转化成城市永续发展的绿色优势。条例实施以来,十堰持续推进山体修复,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依山就势修建的健康步道单日最高客流近8万人次,成了市民健身休闲的“网红打卡地”。正是这一条条“硬规定”,守住了城市的天际线,也留住了市民绵长的乡愁记忆——这部立法“开山之作”,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写进条文,用法治回应了群众对青山的眷恋,也为城市发展留住了山水灵韵。

立法治乱象:重塑城市风貌 让“头顶上更安全”

漫步十堰街头,以往那些杂乱无章、遮挡视线的户外广告已不见踪影,城市外立面清爽有序,视野也明亮通透了不少。户外广告和招牌规范治理不仅让城市形象更美观,更实实在在提升了市民“头顶上”的安全系数,商户们也直呼“生意变好了”。

“拆了摇摇欲坠的广告牌,顾客愿意多停留,生意自然更红火。”在人民路开了多年商铺的张老板,说出了不少商户的共同感受。城市治理中群众反映的痛点堵点,历来都是十堰立法的切入点、着力点。2019年,针对户外广告乱象,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制定《十堰市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管理条例》,就是要用法治手段,让城市空间治理走上规范化、长效化的路子。

条例施行以来,十堰市持续开展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乱象专项整治行动,仅2022年就依法整治楼顶广告和单体字666处,拆除各类违规户外广告和店名招牌32115处,全市中心城区楼顶广告和单体字拆除率达92%,有效净化了城市立面空间秩序,整治了人民群众头顶上的安全隐患,还原了城市最美天际线。更贴心的是,管理方式也从过去“重审批轻监管”,转向“优服务强治理”。市城管执法委主动推出“备案制”和“上门服务”,既提高了管理效率,又优化了营商环境,真正实现了依法治理和便民惠商的“双赢”。

立法树新风:涵养文明素养 让城市更有温度

文明是城市的气质,精神是城市的灵魂。一直以来,十堰人民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满怀激情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今天的十堰,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户到市民,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成为十堰的响亮品牌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改变,离不开《十堰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出台。从前,居民区嗨翻天的广场舞、夜间休息时装修施工、夏季楼下露天聚餐喧哗……这些噪声扰民现象让市民深恶痛绝,更与文明城市创建格格不入。2020年,市人大常委会启动文明行为条例立法程序,把市民的呼声诉求转化成一条条明确的法规条款,让文明倡导从“软提议”变成制度“硬约束”。

条例带来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高空抛物少了,遛狗牵绳成了习惯,“烟头不落地、说话有礼貌”成了新风尚,越来越多市民主动当起文明行为的践行者、志愿者。“变化肉眼可见,连孩子都知道垃圾要入桶、公共场所不喧哗,咱们城市越来越有温度了。”茅箭区武当路街道的李女士感慨。条例的制定和实施,为十堰市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创成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发挥了重要作用。

立法筑防线:守护燃气安全 让万家安心无忧

“您好,我们是燃气公司的,来给您免费做安全检查。”在十堰千家万户,这样细致的上门服务已成常态。2024年出台的《十堰市燃气安全管理条例》,针对管道、瓶装、车用燃气特性,分别设定准入“门槛”和运营规范,强制推行许可证、巡线巡查、统一配送、随瓶安检等刚性要求,切实守牢燃气安全的红线、底线与生命线。

安全生产,重在平常。2025年上半年,全市检查发现、督促整改燃气安全隐患2172处,查办案件45起,气瓶赋码追溯实现100%,源头治理成效显著。“以前不少用户私接三通软管,安全隐患突出。”昆仑燃气公司安检员小王说,现在有了法规作支撑,我们宣讲更有底气,用户也更理解和配合。

让市民更安心的是,市直相关部门正落实条例要求,加快建设全市智慧燃气监管平台,强力推动燃气监管从数字化迈向智能化、智慧化,实时监测数千公里管网与数万气瓶流转,实现风险早期预警与精准处置,燃气使用与管理将更聪明、更智慧。

立法解民忧:规范物业服务 打通治理“最后一公里”

住宅小区物业服务与管理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物业服务纠纷越来越多,成了基层治理的“老大难”。2025年,市人大常委会将制定《十堰市住宅小区物业服务与管理条例》列为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为破解物业领域“顽疾”探索法治新路径。

“公共收益是笔糊涂账”“物业费交了,服务却打折扣”……业主们常念叨的这些痛点,成了立法的“出发点”。为了把情况摸透,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专班跑遍了30多个代表性住宅小区“解剖麻雀”,召开50多场座谈会、论证会,专门开发“扫码提建议”小程序,吸引了4.3万人次参与,收集立法建议3200多条,民情民意真正成为物业立法的“源头活水”。

直击治理痛点,精准破解物业难题。条例立足基层实际,围绕前期物业管理、业主大会成立、公共收益监管、物业服务质量、联合执法进小区等难题,精准设置物业承接查验、首次业主大会筹备组织保障、电子投票、共有资产登记、服务与信用评价、协同执法等法规制度,切实提升立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立法的过程本身就是法制宣传、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法规草案起草、审议期间,一批现实问题的解决就跟着有了进展:一些“三不管”小区业主大会成立了,部分小区物业公共收益公开了,执法联动机制启动了。正如动力新村社区书记许彩霞所说:“立法一开始,改变就发生了。”十堰以物业立法为契机,不仅搭建了共商共治的平台,更破解了物业治理的堵点,让现代城市治理理念真正扎根在小区、落在群众心坎。

“善用法治力量和法律武器,是推动城市治理进阶的最优解。”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哲表示,十堰将用好地方立法权,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让法治成为十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执笔人:刘恩 王文琪)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