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扎扎实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
2025年第9期 —— 八面来风 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7月28日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强调,要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突出就业优先政策导向,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要求高校构建与国家战略需求相契合的精细化、高质量就业育人体系。一是强化战略引领,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拔尖创新人才选拔要从“筛选型”向“成长型”转变,人才培养要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二是完善帮扶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进一步加强“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重视困难学生的就业相关数据,及时做好精准研判。三是创新育人模式,提升就业质量内涵。全面推进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改革,有效整合学科和产业资源,让科教、产教深度融合,依托平台构建培养联合体。及时发现、跟踪、定位潜能人才,因人实施国际联培、企业联培、交叉联培等。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 冯丹

 

社会救助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近年来,滨州入选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在滨州,“民生部门提项目、慈善组织募资金、爱心企业广参与、专业机构搞服务、困难群众得实惠”的慈善救助模式,促进了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高效联动。实践证明,只有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实现救助资源统筹衔接、救助信息聚合共享、救助效率有效提升,才能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一是锚定更精准,二是聚焦高质量,三是推动可持续。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滨州市市长 李春田

 

脱贫攻坚胜利只是起点,如何让脱贫基础更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是重要的民生课题。一是要全力打造产业造血“强引擎”,深度激发内生动力。积极实施特色产业提升行动不但关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也关乎传承与弘扬乡村特色文化,有利于塑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乡村品牌。二是要推动“一村一品”向“一镇一链”升级。“一村一品”虽聚焦单品特色,但发展受限。升级为“一镇一链”有利于整合区域内分散资源,增强产业竞争力。三是创新联农带农机制,拓展消费帮扶路径。帮扶项目应优先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可以明确企业用工比例,并将其与奖补挂钩,让脱贫成效更可持续。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凤山镇峨嵋村党总支书记 李春燕


(来源:摘自《人民日报》)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