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二字,看似寻常,关乎人之常情。然而,一旦与“违规”相连,便不再是简单的口腹之事。历史与现实反复警示我们,违规吃喝绝非小事小节,它往往是腐败的开端、作风的缺口,必须慎独慎初、警钟长鸣。
历史之镜:觥筹交错间的兴衰教训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华文明历来重视饮食文化中的礼仪与节制,更将清廉自守视为为官从政的基本操守。
古人早已洞察吃喝背后的廉洁风险。东汉太守羊续“悬鱼拒贿”,将下属送的鱼悬挂于屋檐,以此昭示拒腐之志,其行为不仅划清了公私界限,更传递出“一念之贪,损自品节;一餐之享,毁我清名”的深刻警示。北宋文豪苏轼,任地方官坚持拒受奢华宴请,常自带饭食,以“君子慎独,不欺暗室”自律,其行为如一纸无声的政令,彰显了“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廉洁风范。
反观那些因吃喝奢靡而败事亡身的例子,更让人触目惊心。商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极尽口腹之欲,终致身死国灭,成为后世反面的典型。战国时期,中山国国君因一杯羊羹未能分匀予大夫司马子期,致其愤而投楚、引敌灭国。“一杯羊羹亡国”,深刻揭示出吃喝问题背后关乎人心向背,甚至影响政权安危。西晋石崇与贵戚斗富夸豪,宴无虚日,甚至以斩杀美人劝酒,其荒淫残忍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现实之思:违规吃喝也是蠹政害民
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落实和纠治“四风”工作持续深化,明目张胆的违规吃喝得到有效遏制,但一些隐形变异、改头换面的问题依然存在,表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场所更加隐秘,从高档酒店、公共餐厅转向私人会所、企业内部食堂、偏远农家乐,甚至干部或老板家中,借“家宴”“私聚”之名行违规之实;支付方式更加隐蔽,费用常由管理服务对象承担,或通过虚开发票、拆分报销、套取资金等方式变相处理,甚至利用电子支付、快递礼品等手段实现“无接触”利益输送;违规更加隐形,名目更加冠冕堂皇,往往打着“公务接待”“商务洽谈”“工作交流”“校友联谊”“支持地方经济”等旗号,试图为违规行为披上“合理”外衣。
其实无论形式如何翻新,其本质仍是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突出表现,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衍生产物,核心是公私界限的模糊和权力寻租的变相实现。“吃一顿饭”的“小问题”背离的绝不仅仅是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更严重破坏公平公正的市场规则和政务环境,损害营商环境和发展大局,还成为围猎干部、权力寻租的灰色通道,许多干部从“小节失守”到“大节不保”,往往始于一顿饭、一杯酒,逐渐迷失自我,滑向违纪违法深渊,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侵蚀党的执政根基。
未来之鉴:内外兼修方能清风常在
立牢“信念之柱”。心中高悬规矩明镜,手中紧握纪律戒尺。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一顿饭、一杯酒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要学习古代先贤的廉洁风范,将“不贪为宝”内化为价值追求。
扎紧“制度之笼”。健全和完善公务接待、财务报销、审计监督等各项制度,明确标准,细化清单,让每一笔开支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让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对违规吃喝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扬起“监督之鞭”。畅通监督渠道,发挥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综合效力,让违规吃喝行为无所遁形。党员干部要习惯在探照灯下工作生活,主动接受监督,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以史为鉴、以案为戒,唯有始终保持清醒坚定,才能在纷繁复杂的诱惑面前不为所动,守住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