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为国企“精准把脉” 给监管“装上标尺” ——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国资监督评价体系出台纪略
2025年第9期 —— 监督广角 作者:文/杨志文 周游

在黄冈市人大常委会预工委主任余能华的办公桌上,几份装订整齐的“体检报告”格外醒目。这不是普通的“健康档案”,而是上半年市人大常委会运用首创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人大监督评价指标体系》,对市属6家重点国有企业进行量化“体检”的成果结晶。报告上清晰标注的百分制分数和详尽的问题清单,正悄然引发一场企业国资管理的深刻变革。

破题:从“雾里看花”到“精准量尺”

“以往审议国资报告,看着厚厚的报表和材料,委员们常常感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一位参与多年国资监督的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坦言,专业性太强,信息量太大,很多深层次问题隐藏在数据背后,难以精准判断优劣。

如何改变人大监督“定性模糊、抓手不足”的困境,成为市人大常委会亟需破解的难题。

镜头拉回到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预工委的办公室灯火常明,预工委组成人员频繁奔波于企业、国资监管部门和专家学者之间,桌上堆满了各类研究报告和各地经验材料。密集的调研、反复的论证、激烈的碰撞……目标只有一个,打造一把科学、客观、可操作的“量尺”。

“我们深知,没有量化,监督就难以精准发力;没有标准,评价就缺乏公信力。”一位工作人员回忆道。经过数月的攻坚克难,一套涵盖资产保障、资产管理、资产运行、依法监督、社会责任5大维度(金融企业6维度)、数十项细化指标的评价体系及配套操作细则,于2024年底在全省率先出台。这把“量尺”,将复杂的国资管理效能转化为直观的“分数”。

首检:“体检报告”里的企业百态

3月31日,这把全新的“量尺”迎来了首次实战检验。一支由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国资管理领域专家组成的联合评价小组,走进了6家市属重点国企的大门。他们不再是简单的“听汇报、看材料”,而是带着详细的指标清单,深入车间、机房、项目现场,像严谨的“体检医生”一样,逐项“望闻问切”。

在市融资担保集团,评价组专家被巨大的电子屏幕吸引。“资产信息完整率100%”“担保代偿率1.23%,优于全省平均”“拨备覆盖率209.45%,远超监管要求150%”“资本保值增值率107.8%”……一项项亮眼的数据被精准捕捉、记录在案,评价组成员频频点头。这家企业在风险控制、资产信息管理和数字化建设上的“硬实力”,为其赢得了高分。

而在市自来水公司,评价组专家细致查看了检测流程记录和水质日报。“操作规范,记录详实,成本控制有效,环保责任履行到位。”专家在评价表上认真勾选打分。公司负责人段欣荣感慨:“这套指标就像一面镜子,不仅照出了我们的亮点,也让我们日常管理中一些习以为常的细节,被放到了更严格的标准下审视。”

当然,“体检”也毫不留情地揭示了问题。某能源企业宽敞的厂区内,一片闲置的厂房和设备静静伫立,评价组在现场对照指标,记录下“资产盘活效率待提升”的扣分项。在另一家企业的信息中心,略显陈旧的基础设施和相对滞后的管理系统,被标注为“信息化建设滞后”。评价报告为每家企业精准“画像”,不仅指出个性“病灶”,也开出了盈利未达标、资产盘活不足等共性问题。

闭环:“长出牙齿”的监督力量

一份份详尽的“体检报告”出炉,并非终点。如何让评价结果真正“落地生根”“长出牙齿”,是检验这套体系生命力的关键。

“这份报告,请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相关企业严肃对待,限期整改!”6月18日,正在召开的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十一次主任会议,气氛庄重。评价报告被正式送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同时抄送市政府国资委等主管部门,并史无前例地同步抄送至市纪委监委机关。报告内附的“问题清单”和明确的6个月整改时限,传递出人大监督的刚性力量。“体检”报告获得了市委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并被要求纳入市委巡察范围。

“压力山大,但心服口服!”一家被点出存在资产闲置问题的企业负责人坦言,报告里数据详实,问题指向清晰,整改方向明确。以前可能还能解释解释,现在是硬碰硬的分数和排名,必须动真格改。收到报告后,相关企业和监管部门迅速行动,国资委将资产盘活成效列为重点监管事项,直接挂钩企业年度考核,针对性的改革深化提升方案和监管“正负面清单”加速制定,风险防控、产权管理、数字化升级等领域的整改战役全面打响。

“评价不是目的,整改提升才是关键。”余能华说,将紧盯整改进度,年底市政府向人大报告的年度国资管理专项报告,必须包含对这些重点问题整改成效的回应。这就是我们要的监督闭环:评价—反馈—整改—提升。

深化:守护“人民财富”的制度基石

市人大常委会此次首创并成功应用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人大监督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监督方式的一次革命性升级,更是运用法治化、制度化、标准化手段管好用好人民共同财富的生动实践。它为提升国资管理运营的规范化、专业化、高效化水平,筑牢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这仅仅是开始。”面对新闻媒体的询问,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推动评价体系常态化运行,覆盖更多行业领域。持续优化指标,使其更科学、更精准。更重要的是,强化评价结果的刚性运用,让这把“量尺”持续发力,引导和督促企业不断提升管理效能和运营质量。

阳光下,黄冈市的国企正在经历一场由“精准体检”引发的深刻蜕变。这份百分制的“体检报告”,不仅是一份成绩单,更是一份责任状,守护着全市人民的共同财富,为黄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国资动能。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