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荆门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监督法和湖北省实施办法,坚持正确有效依法监督,为加快建设“重要节点和重要增长极”作出了积极贡献。
聚焦三个重点 选准监督议题
聚焦财政经济监督“选题”。修订市级预算审查监督办法,每年采取“综合+专项”形式听取审议国有资产、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等报告,连续两年听取政府债务管理情况报告,今年专题听取中荆集团与长江产业集团深化合作情况报告。开展荆楚科创城建设情况专题询问、石化产业和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等专题调研。由人大常委会主任、市长“双领衔”,推进关于加快发展荆门市新能源电池产业的议案办理。去年10月,中石化特种油公司在荆门挂牌。
聚焦漳河保护监督“定题”。开展长江保护法、沮漳河流域保护条例等执法检查,今年首次开展漳河保护专项监督,推动出台库区生态补偿资金、乡镇自用船舶管理等制度,拆除9处非法船坞平台。漳河水库连续14年保持Ⅰ类水质,去年上榜全国第三批美丽河湖。
聚焦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答题”。围绕省十大民生项目荆门任务落实,重点聚焦毕业生就业创业、校园食品安全等,实行“年初立项、年中督办、年末评议”,主任会议成员牵头领办、市县乡联动,开展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监督工作,推动掇刀石街道老旧小区改造等180余个项目落地。
坚持三方联动 延伸监督触角
人大监督与行政执法监督联动。在开展环保法执法检查时,组织专业代表对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行政执法案件进行评查,为完善执法检查报告提供参考。推荐部分市人大代表担任行政执法监督员,参加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推动改进行政执法工作。
人大监督与检察监督联动。围绕检护民生、流域治理公益诉讼等,组织代表视察调研,提出意见建议,全市110余件行政公益诉讼案件适用《荆门市城市管理条例》等本市法规。针对生态环保方面棘手难题,联合公安、检察部门开展联动监督10余次,有力推进汉江非法采砂整治、野生动物保护等工作。
人大监督与社会监督联动。策划融媒体节目《代表来了》,将直播间搬到历史文化街区、新桥村等基层,通过代表搭台、媒体直播、多方参与、现场解题,促成500多户搬迁居民办证难题得以化解,推动九通小区充电桩安装、文体设施配套等多项问题得到解决。
健全三项机制 提升监督质效
持续推行“问题清单+双轮测评”。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并进行满意度测评,清单式梳理视察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发言,经主任会议研究,作为审议意见附件交“一府一委两院”限期办理。6个月后,再次测评办理情况。
着力推进法律法规实施。提请市委出台关于加强地方性法规制定和实施工作的意见,推进法规“四入”。落实“一年一评”“三年一查”要求,每年将法规实施情况列入“必听”议题。召开地方性法规贯彻实施推进会,对2016年以来本市制定的11件法规实施情况开展“回头看”。配合上级人大开展循环经济促进法、省磷石膏污染防治条例等执法检查,推动法定职责落实。
探索完善备案审查制度。出台备案审查工作规程、立法监督工作规定,建立“备案审查意见征集平台”,推进20个乡镇、街道备案审查试点。围绕公平性竞争等较为普遍的问题发出备案审查建议书6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