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式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演变,不仅是旅游业的一次“破圈”实践,也是文化传承、资源优化、产业转型的一次系统升级。近年来,宜昌市夷陵区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高站位审视护航旅游产业发展,推动景区串点连线成面,实现“流量”变“留量”,助力全域旅游发展提质增速。
工作评议:问题整改“掷地有声”
“我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5A级景区就有3个,但还是留不住游客。请问区文旅局负责人,如何将我区由过境游真正打造成为旅游目的地?”“当前文旅新业态层出不穷,如何提升夷陵文旅的品牌影响力?”一次区人大常委会工作评议大会上,区人大代表围绕夷陵旅游业发展的短板弱项对区文旅局等部门进行询问,部门负责人直面问题、现场作答。
文旅产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区人大常委会坚持监督与支持并重。评议前期,区人大常委会召开动员会,明确监督重点;评议期间,调研小组深入管理部门、乡镇、景区,全面掌握旅游产业发展的难点堵点,并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代表联络站多渠道收集意见建议。区人大常委会运用“清单化+闭环式”监督模式,经主任会议研究审定后,将总结梳理的四类问题、共16条评议意见原汁原味交区文旅局研究处理。
评议是手段,整改才是关键。区人大常委会强化跟踪督导,推动部门在“改”字上见成效。针对“叫响‘峡江宿集’品牌”的代表建议,夷陵区政府坚持以民宿发展为突破口,按照“小组团+零星极宿”发展思路,布点规划七大民宿聚集区和五条精品旅游线路,将民宿发展重点区域与重要景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串联,推动全域旅游迭代升级。
审议报告:意见落实闭环推进
“满意28票,基本满意2票,不满意0票。通过!”区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会议主持人当场宣布区人民政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湖北省旅游条例》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办理落实情况报告的表决结果,给列席会议的政府文旅等相关部门吃了一颗“定心丸”。
严把审议意见“落实关”是增强人大监督实效、推动问题解决的关键一环。近年来,区人大常委会对审议意见的提出、办理和督办方式做出优化创新,探索出“三报告、一测评、一票决”五环相扣的“3+1+1”全链条监督模式,实现了程序性监督向实质性监督、事后监督向全程监督、一次性监督向持续性监督的三大转变。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湖北省旅游条例》贯彻落实情况执法检查启动之时,区政府作了“一法一条例”贯彻实施情况报告;实地调研检查后,区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一法一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6个月后,常委会会议再次对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处理情况进行审议并进行无记名电子票决,形成“监督—落实—再监督—再落实”的监督闭环。
议案办理:乡村旅游提质增颜
“行驶在山路十八弯中,云海、远山、民居……相继映入眼帘,我觉得夷陵版的富春山居图在此刻具象化了。”早春时节,南京游客李女士对宋百路沿线风景赞不绝口,这条连接龙泉镇与分乡镇的高颜值公路近年来吸引了省内外大批游客打卡观光。从普通乡村路一跃成为网红旅游路,华丽蝶变背后得益于议案建议的高质量督办。
区六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关于抢抓入选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重大机遇 加快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建设 助推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议案》。区人大常委会组建文旅专业代表小组,搭建“代表联络站+文旅驿站”双平台,组织代表进景区、问游客、访农户,全过程督办议案办理。
“要充分发挥试验区旅游的辐射带动作用,把百里荒的爱情IP与西陵峡的山水IP进行跨界联动,形成旅游环线,让游客留得住、玩得好、还想来。”“要大力发展多业态联动、多要素聚合的文旅农康产业,扮靓乡村容颜,营造全域旅游共建的浓厚氛围,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代表们的真知灼见为议案办理指明了方向。
在议案办理的有力推动下,区政府强化顶层设计,编制《宜昌环百里荒农旅融合示范带专项规划(2023—2035)》,突出项目支撑,延长旅游链条,一批重大旅游配套项目均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目前,百里荒高山滑雪让“冷资源”成为夷陵“热经济”;南垭油菜花节、大王岩登山越野赛等节庆活动与百里荒景区相互加持形成“带客”合力;由此衍生的农家乐、民宿产业也让夷陵美味香飘万里,真正形成“景区带乡村、乡村促景区”的联动效应。
从传统单一的乡村游到多元业态的并驾齐驱,百里荒的“提质扩容”成为夷陵区乡村旅游蝶变的生动注脚,全区的自然生态资源正被赋予新内涵。邓村从“卖茶叶”转向“卖风景”,万亩茶园好风光,带动乡村旅游步入快车道。乐天溪、三斗坪依托山水资源,打造“峡江宿集”品牌,为游客提供“诗意的栖居”。2024年,全区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2250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228亿元,占2024年旅游总收入的60%。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76个美丽宜居乡村,272个美丽村湾,5000余户美丽庭院,一幅优美清新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执法检查:千年文化焕新登场
“吹着徐徐江风,从声光影变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和治水文化的厚重,没想到传统庙宇还能这样玩出新花样,体验感真的太棒了。”端午假期,夷陵区三斗坪镇黄陵庙重磅推出的全息投影灯光秀沉浸式夜游项目——“神牛奇庙夜”给武汉游客陈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黄陵庙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沉寂多年的“默默无闻”到备受关注的“焕新出彩”,文物景区的火爆出圈离不开人大监督的刚性与力度。
文物是见证历史变迁的符号,旅游是展现文化价值的载体,文物资源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觑。近年来,文旅融合不断升温,对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区人大常委会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监督清单,通过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执法检查,交办“严格依法保护、健全管护机制、加强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拓展合理利用、强化监管执法”等6条审议意见,全力护航文脉赓续,守望乡愁记忆。
区文旅部门迅速行动,通过健全安全体系、推进适度利用、建强人才队伍等举措,让文物保护在旅游赋能中真正“活起来”。“在文旅部门的指导下,我们深挖移民、治水、神牛等特色文化,在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寻找突破口,引进社会资本,将三斗坪打造成为三峡地区文化剧情沉浸式夜游目的地。”三斗坪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下一步,区人大常委会将以推动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开展全域旅游资源及产业调查,持续强化监督问效,助力擦亮打响“天下三峡 至喜夷陵”旅游品牌,实现全域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宜昌市夷陵区人大常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