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扎实开展专题询问 切实增强监督实效
2025年第8期 —— 本期焦点 作者:武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胡立山

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在省人大有力指导和市委坚强领导下,连续组织开展了4次专题询问,不断完善“问前、问中、问后”闭环机制,有效发挥了服务大局、推动发展、改善民生的作用,取得了市委肯定、政府支持、群众满意的效果,充分彰显了根本政治制度的优势功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问前”聚焦科学选题

选好题是开展专题询问的首要环节。我们着眼于“问什么”,一体推进选题、组织、调研工作。

紧扣中心选准题。坚持把市委决策部署的、政府着力推进的、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工作作为选题重点,力求问大事、问民情、问热点。2021年以来,先后将“优化营商环境”“水污染防治”“发展数字经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作为专题询问选题,向市委请示报告后,与市政府充分沟通、形成共识、扎实推进。

周密部署聚合力。一是强化统筹,坚持和完善“市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支持、多方参与”的专题询问工作格局。二是协同推进,通过专题会、联席会等形式,及时向市政府通报工作安排。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题询问工作,召开常务会专题研究应询工作方案,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三是市区联动,将专题询问列入市区人大联动监督项目,纳入全市代表“三进”活动内容,实现同题共答、同向发力。

深入调研摸实情。组建调研组,运用听取汇报、明察暗访、问卷调查等方式,摸清情况、找准症结。比如,围绕“水污染防治”,主任会议成员带领5个调研组,集中3个月时间,召开座谈会30余场,征集意见建议900余条,形成综合调研报告1份、专项调研报告5份、第三方评估报告1份,从中找准问询主题的痛点问题。

二、“问中”聚焦直面问题

专题询问的重头戏在于“问”。我们着眼于“如何问”,把好“问”的程序关、质量关、公开关。

优化“问”的程序。采取联组会议的形式举行,形成“政府报告工作—播放专题片—现场问答—政府领导综合答复—主持人总结”的组织模式。比如,询问“优化营商环境”时,现场印发市政府专项工作报告并播放专题片,加深对政府工作的了解;随后,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代表进行提问,政府部门逐一作答,市长最后作综合答复。会议流程的优化,确保了各环节缜密有序、依法规范。

提升“问”的质量。突出“会问”,结合调研情况、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问到点上。突出“真问”,开门见山、直击痛点,既有红脸出汗的辣味,也有群策群力的真情。突出“善问”,主任会议成员带头提问,其他询问人跟进追问,问出要害、问出责任、问出对策。比如,开展“城市更新行动”专题询问,5位常委会副主任分别就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等带头询问,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强化“问”的公开。扩大代表参与,召开列席代表座谈会,听取代表对询问议题的意见建议;每次邀请8名左右代表参加询问会,并鼓励代表现场提问。扩大媒体参与,中央和省、市10余家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武汉电视台、长江网进行全程录制和现场直播。扩大公众参与,每次邀请5位左右市民旁听,将专题询问打造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平台。

三、“问后”聚焦督改见效

专题询问始于“问”,但不止于“答”。我们着眼于“问效果”,强化问后督办,推进整改落实。

及时交办审议意见。询问会结束后,第一时间整理形成审议意见和问题清单,经主任会议研究后交市政府办理。截至目前,共发出审议意见书4件,提出工作建议76条,督促45个问题整改到位。

跟踪督办整改工作。审议意见交办后,组织专工委对政府答复承诺的事项进行督办,督促落实办理责任和整改措施。在当年末或次年初,听取审议意见办理情况报告并开展满意度测评,推动询问问题落地见效。

持续发挥监督作用。打好“组合拳”,真正解决问题,切实推动工作。比如,询问“水污染防治”后,开展《长江保护法》执法检查,督办“加快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大会议案,依法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通过询问“数字经济”,推动出台《武汉市支持数字经济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

下一步,我们将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在省人大指导下,学习借鉴兄弟市州人大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提升监督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全省支点建设作出人大新的贡献。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