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
以人大之为绘就民生新画卷
2025年第7期 —— 民主实践 作者:文·图/伍蓉
近年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立足基层实际,以农村客运班线为依托,以客运班车为载体,以邓兰舟先进典型为示范,搭建平台、完善机制、丰富内容,让“民主早班车”开进山乡的每一个角落,在基层治理中探索出基层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效路径,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件民生小事的解决中,切实感受到基层政权的温度与民主制度的生命力。 打造民主实践品牌,畅通基层治理民意表达渠道 自治县人大常委会突破传统模式,依托全县8条农村客运班线,以客运车辆为流动的民主载体,在车内设置“民主信箱”,组织客运司机开展民情志愿服务,原汁原味收集和听取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构建起充满烟火气的民意捕捉网络,使基层治理更贴合群众实际需求。 “民主早班车”的核心在于制度性力量与社会性力量的有机融合,利用农村客运班车沿线代表“家站点”为主阵地,以“民主早班车信箱”“药(约)您议事”“茶乡议事厅”“议事恳谈会”等为主要形式,围绕切口小、关联广、针对性强、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治理事项协商共议,探寻最优化的解决方式,拓宽代表融入基层、参与治理的路径与方式。 聚焦基层治理重点难点,开展人大代表“5号见”“选民接待日”等活动,邀请群众代表、专家、职能部门等进到代表联系点,围绕更换天然气用户物联网气表、改造提升养老服务综合体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现场议事、现场办公,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在“代表走访月”活动中,代表们围绕人居环境、便民服务、矛盾调解、政策解答等民生工作,就基层治理共性问题深入调研,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转化为议案建议,切实将解决“一件事”提升为办好“一类事”,展现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健全闭环处理机制,助推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 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以“民情民意早知道,民生民事早办理”为切入点,按照“在即问题立即办、个性问题对点办、共性问题联动办”的思路,探索制定《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社情民意收集处理暂行办法》,坚持“及时、准确、有效”的原则,建立“分类梳理、分级受理、统一交办、统筹督办”的闭环机制,属于乡镇党委和乡镇人民政府职责范围内的事项,由乡镇人大主席团交本级党委和人民政府研究处理,属于上级机关职责范围的事项,形成代表建议报县人大常委会,构建起环环相扣的治理链条。 渔洋关镇人大组织代表聚焦基层治理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加强调研成果转化,提出关于促进县城人口聚集、推进强产兴城的议案。县政府及相关部门20余次专题研究,推动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强产兴城聚人”30条政策,包含企业产业扶持、住房保障服务、就业创业支持、教育医疗保障、社会事业发展、招商引资扶持6个方面的措施,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建设返乡创业中心、促进就业创业等举措,持续提升城市人居品质,积极推进以产兴城、以城聚人,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五峰老县城改造初期,辖区内代表通过“民主议事厅”“人大代表接待日”等活动,深入社区开展民情摸底调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共同参与改造方案制定,让群众真正成为老城建设与管理的主人,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强大生命力。自治县人大常委会连续3年对县城改造开展视察调研,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内容翔实的调研报告,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历经3年改造,五峰镇基础设施焕然一新,生活品质全面升级。 居家养老、儿女养老是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如何让农村老人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仁和坪镇人大代表通过大量走访,收集群众意见,提出关于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议案。议案充分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关心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希望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的迫切愿望,在办理过程中,自治县人大常委会连续4年、持续两届关注农村养老问题,作出关于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决议,每年通过视察、调研、督办检查,促进决议的贯彻落实。在决议的指导下,自治县建立了多所村级养老机构、三所区域性养老机构和一所社会化养老福利院,有力促进了全县养老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增强建议办理实效,破解基层治理重点难点问题 自治县人大常委会紧扣“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建立“双审”促精准、“双督”促落实、“双评”促质效、“双核”促满意的“四双四促”机制,从严把好建议提出、交办、办理、督办和办后评价五道关口,推动破解基层治理重点难点问题,使人大制度优势通过代表的实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治理效能。 对“民主早班车”收集到的关于加快推进五峰镇麦庄村张家坳至陆家坳“断头路”连通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议,及时交办并加强跟踪督办,当年开工当年建成通车,解决了麦庄村11组沿线25户80多名村民长期“行路难”问题。相关部门在办理建议过程中,积极争取资金,协调五峰、长阳两县修建了跨两县三镇的菖火路(长乐坪镇菖蒲溪村至渔洋关镇火田坑村),畅通了数万名群众期盼多年的“断头路”。 自治县人大常委会连续3年围绕县域交通问题开展监督,先后组织对五峰交通“断头路”开展专题调研、对改善西部交通的议案办理情况开展专项调研视察,对全县交通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及关于加快推进364省道五巴公路和476省道采五公路五峰段改造升级项目建设的议案开展集中视察,督促承办单位全面加快项目建设。 近3年,全县县乡道改造24.622公里,基础网延伸联通89.562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186.072公里,安全、有序、畅通的交通环境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群众生活焕发新面貌。 加强履职服务保障,拓宽代表参与基层治理新路径 自治县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线上+线下”“代表联络站+综治信访调解室”“人大代表+‘一警三专N员’”等做法,让省市县乡四级人大代表深度参与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矛盾纠纷化解等,筑牢社会平安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渔洋关镇人大代表、自信调解室负责人宫自信依托代表联络点,共接访调处各种矛盾纠纷28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实现了人大履职平台与社会治理网格的充分融合,打通了代表联系服务选民、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形成了“1+1>2”的聚合效应。 完善代表履职激励机制,制定《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履职积分评价办法》,以积分为引领,引导代表充分参与全县基层社会治理,在法治化营商环境、农村饮水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中,广泛组织代表开展系列监督活动,将代表工作推至基层社会治理最前沿。与此同时,把代表参与基层治理工作情况作为评价标准之一,将履职积分作为推荐代表连任、宣传推介典型的重要依据,建立代表执行职务激励约束机制。县人大代表尹琼芳常态化开展法律服务,运用法律专业知识调解群众矛盾;县人大代表向安直打造安帮农业服务品牌,让更多茶工就近务工、增收致富;市、县人大代表杨帆多措并举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推动法治宣传教育深入人心。自治县人大常委会还坚持强化正面典型宣传,释放榜样效应,宣传推介了邓兰舟、邓德科、卢义先等一批代表在推进基层治理工作中的作用和风采,激发广大代表的积极性。 发挥代表优势作用,支持鼓励代表积极依法履职、参与基层治理工作。开通立法民意直通车,坚持立法选题问需于民、立法过程问计于民、立法成果问效于民,推动立法需求、立法建议和民情民意有机统筹。围绕基层治理工作中群众普遍关心、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广泛动员代表全链条参与民生实事项目的征集、筛选、票决、实施、监督等各环节,助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基层治理问题,共享发展成果。此外,通过让代表参与普法宣传、“周二走访日”等,丰富和拓展代表参与基层治理工作的内容和形式。 下一步,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将以系统思维强化数字赋能,推动“民主早班车”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现代化、支点建设深度融合,真正让“民主早班车”开到边远山区群众身边,开进基层群众心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