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以人大监督之力赋能新时代城乡建设与 环境资源保护工作
2025年第7期 —— 监督广角 作者:文·图/程晓谊

近年来,襄阳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认真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不断创新监督方式,努力提升监督实效,推动新时代地方人大城乡建设与环境资源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把握监督重点,精准选定监督方向

市人大常委会紧扣法定职责,围绕党委工作重点、全市发展大局、群众关心关切选定监督方向,对城市建设与更新、生态环境保护、民生实事推进等重点领域开展监督,实现人大监督与市委决策同频、与发展大局共振、与人民期盼合拍,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法治动能。

紧扣党委决策部署选题。紧紧围绕保障党委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实现党委提出的重大目标任务来谋划和安排监督工作,积极落实市委将东津新区打造为“城市新中心,汉江新都会”的决策部署,对东津新区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专题监督,作出《关于严格执行东津新城中心控制性详规的决定》,通过法定程序将市委决策部署变成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在听取全市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情况的报告时,重点听取《决定》执行情况,推动一张蓝图绘到底。

围绕高质量发展选题。以促进全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代表建议为切入点,精准聚焦建筑业发展中的痛点与难点,深入调研走访相关部门、企业,并赴省内外建筑业强市学习先进经验,深度剖析问题根源,提出了一系列靶向明确、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措施,形成调研报告报送市委、市政府,相关建议被采纳,建筑业被纳入突破性产业链扶持培育,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持续跟踪监督,将听取全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纳入常委会议题,听取和审议市政府相关工作报告,督促相关部门落实惠企举措,助力全市建筑业新增特级企业2家、一级企业21家,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选题。把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监督重点,每年年初,将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城环领域的中心城区停车难、积水渍涝、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等民生实事纳入监督计划,开展专项监督行动,综合运用调研视察、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开展专题询问、执法检查等多种法定监督方式,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让成果切实惠及民生。连续6年在襄阳全域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监督,推动健全完善城乡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助力襄阳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去年,襄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84天、历史最多,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8天、历史最少,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切实增强。

创新方式方法,提升监督工作质效

市人大常委会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构建起全链条、立体化监督体系,在法治轨道上推动监督工作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跃升,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市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制定市人大城环委议事规则、市人大城环委工作职责、城环(工)委监督工作手册,将重点监督工作实行台账式管理,确保监督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动全年工作完成。规范化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做好会前准备,抓住监督重点,在6个月后听取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形成闭环管理;清单化开展执法检查,紧扣法律制度规定,将法律条文转化分解为可统计的条目、可量化的数据,明确相关责任单位,在检查过程中逐条逐项对照查看是否落实;精细化筹办专题询问,超前谋划部署,深入调研,找准问题,深究问题症结,争取问到痛点、难点、堵点上,注重建立闭环监督工作机制,扎实做好专题询问“后半篇文章”,推动询问问题整改到位。

探索完善工作规程。开展提升城市交通功能专题询问中,在闭环监督的基础上,创新开展“三个首次”,即首次“问前”拍摄专题片曝光问题、首次“问中”限时作答、首次“问后”双满意度测评,致力于推动专题询问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提升询问质效。为更好监督民生实事办理,采取“三式监督”的方式即全过程跟踪式监督、专业代表精准式监督、回头问效闭环式监督,率先在城乡建设与环境资源保护领域建立人大监督员机制,组建由城环委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担任组长的监督小组,细分工作任务,对民生实事开展跟踪督办,为常委会建立民生实事票决与监督机制进行了有效探索。

强化内外协同联动。通过贯通监督事项,整合监督资源,达到“1+1>2”的监督效果。在内部,加强各专(工)委之间工作协作,形成监督合力。如,在城市更新项目监督中,城环工委与财经工委共同关注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与教科文卫工委协同监督襄阳古城保护与利用,破解项目建设中的难题。在外部,进一步深化与纪检监察监督、审计监督、司法监督等的贯通融合。如,落实《襄阳市人大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贯通协同工作暂行办法》,积极推动生态环境领域“两法衔接”协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彰显监督为民初心

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监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强同人民群众、人大代表的联系,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扩大群众参与。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拓宽群众参与监督渠道,将其作为监督议题选择、措施制定和整改工作改进的重要依据。及时公开人大监督工作信息,包括监督议题、过程和结果,提高代表履职的积极性和群众参与监督热情。去年以来,通过发布公告、网上征集、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发动代表、群众参与监督活动共计16次。今年2月,在《襄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实施前组织条例解读新闻发布会,推动法规全面有效正确实施。

发挥代表作用。尊重代表主体地位,构建“学习培训+履职实践+服务保障”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加强代表履职能力建设,形成专业监督的增强效应。围绕审议国土空间规划、开展执法检查等方面进行专题培训,组织代表研读相关法律法规,提升代表运用法治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推动废弃铁路改造“生活秀带”议案办理工作,组织代表拍摄一期“代表面对面”电视栏目,通过人大代表与部门“一把手”面对面交流,反映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广大市民对绿化、停车、休闲娱乐的需求,使人大监督更接地气、更具实效。

推动工作延伸。加强与周边地市人大协调联动,与“荆荆宜”开展国Ⅲ及以下柴油货车淘汰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协同监督,推动建立“襄荆荆宜”“南襄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实行统一标准、减排、执法和协调的环境管理要求,有效提升环保监管能力和空气质量。在长江保护法、湿地保护法、省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等执法检查中,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统一安排部署,采取省、市、县三级联动方式,与省人大常委会和全市9个县(市、区)同步开展,全市五级人大代表齐参与,做到全面拉网、有力监督,助力襄阳28个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2年保持100%,15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6年保持100%,汉江干流稳定保持Ⅱ类水质。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