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多维发力促融合 凝心共绘同心圆
2025年第6期 —— 民主实践 作者:文/钟源

近年来,省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为抓手,做深做实“融”字文章,推动全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明确方向,高位推动“融”

湖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56个民族俱全,是全国既有自治州、又有自治县、还有民族乡(镇)及民族村的8个省份之一。为加快推进各民族间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一是思想引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列重要论述,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着力提升政治站位,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二是体制保障。推动建立健全省民族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省级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三项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明确21家成员单位推动互嵌式交融职责任务;推动完善民委委员制,明确32家省直单位为省民宗委委员单位,细化工作职责,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三是调研谋划。坚持目标导向、效果导向,聚焦新时代民族工作重点难点,就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大中城市各民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湖北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条例》实施、民族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等情况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先后向省委省政府提交涉及民族工作调研报告12篇,为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深度融合提供方向选择和路径指引。

加强监督,全面促进“融”

紧扣民族工作的热点,以破除各民族融合发展障碍为切入点,加大监督工作力度。一是加强专项监督。连续多年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荆楚行”活动,深入“一州两县”10个县市、12个民族乡、37个民族村等实地视察调研,召开座谈会100余场,察看近200个点位,全面了解民族法律法规实施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情况,梳理问题清单,交省政府研究处理,有力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强工作监督。2022年,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协助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情况专项报告;2023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跟踪监督;2025年9月,拟协助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况专项工作报告。三是加强调研监督。2024年,开展了《湖北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条例》实施情况专题调研,提出加强改进城市民族工作和涉民族地方性法规立、改、废的意见建议,形成了《关于〈湖北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印发常委会会议,并送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决策参考。

强化法治,规范保障“融”

一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启动我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立法工作。二是紧紧围绕优化营商环境、长江生态保护、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行政处罚法等,对省本级和民族自治地方现行有效的法规、决议决定及有关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提高立法质量。三是围绕“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按照“特有、特色、特殊”和“小切口”的总体要求,立足民族自治地方资源禀赋,在生态环境保护、特色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做好立法文章。如:围绕生态环境保护,指导恩施州开展饮用水水源地、长阳自治县开展森林资源保护立法;围绕特色产业发展,指导恩施州开展硒资源、茶产业立法;围绕民族文化传承,指导恩施州开展传统村落和民族村寨立法,长阳、五峰自治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等。截至目前,全省共有现行有效涉及民族方面的法规和决议决定共51件,包括: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决议3件,批准地方性法规和法规性决定48件,其中武汉市1件、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3件,长阳土家族自治县15件,五峰土家族自治县9件。四是积极探索完善民族立法工作机制,《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视域下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工作研究》调研课题获2024年度湖北省人大系统课题研究一等奖。

倾听民声,真情服务“融”

一是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代表和涉民族工作的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近几年来,先后重点督办了《关于促进边疆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湖北的建议》《关于请求加大对恩施“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建设金融支持力度的建议》《关于促进民族乡镇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议》《关于支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创建国家区域性天麻良种繁育基地的建议》等代表建议。二是督促推动政府及相关部门帮扶来鄂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就业,与新疆等地建立“两地四方”劳务协作工作机制,开展“订单定向”“以工代训”等各类就业创业培训,推动各民族群众大流动大融合。三是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四是聚集就学、就医等民生实事,制定来鄂各民族同等享受社保医疗、子女教育、户口迁移、法律咨询、社会救助等具体措施,实现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稳岗就业、权益保障等方面落实同等公共服务。同时,结合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人大代表在行动”,深入民族地区和民族乡、村,走访基层干部群众,了解民情,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