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守正创新 有为有效 全面提升代表工作能力和水平
2025年第6期 —— 民主实践 作者:文·图/蔡军

武穴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履职以来,坚持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代表工作全过程,紧盯“两个联系”的落实,创新“围绕一个主题、抓住两个关键、坚持三个经常、建立四个机制”工作法,打牢代表工作四梁八柱,在助力高质量发展中彰显代表担当作为。

围绕一个主题,筑牢建功支点“基本盘”

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代表行动在规范中创新、在创新中规范,以支点建设统领主题活动,让代表行动成为撬动联系服务群众的“大支点”。

守正创新解题。全省代表行动视频会后,市人大常委会党组第一时间向市委进行了专题报告。市委高度重视,提出“三个进一步”的工作要求。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开展“聚力支点建设·代表行动”工作方案,围绕创设“一岗双责”、彰显“三个突出”、构建“1+4+N”模式、采取“四进四促”方式等活动内容,明确“时间表”、排好“路线图”,组织各代表小组迅速行动,掀起活动热潮。

突出关键破题。各镇(街道)按照便于组织的原则,以选区为单位,将全市1057名四级人大代表划分为65个代表小组开展活动,把脉群众普遍反映的“创面”。各镇(街道)纷纷把代表行动的“焦点”调得更准,“切口”开得更小。如大法寺镇“清产核资·代表行动”以上桂村为小切口破题,带动全镇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向大纵深推进。

跟踪问效答题。市人大常委会严格按照上级人大常委会的部署安排,代表行动由一年一次更改为一季度一次,做到季季有提示、有小结。创新搭建移动的“小板凳”、垸子夜话等议事载体,开展微调研、微调解、微监督、微建言“四微”履职活动,不断延伸为民服务半径,推动代表行动常态化开展,把活动成果转化为忠实履职的实际行动。第一季度“聚力支点建设·代表行动”中,全市四级人大代表共走访村(社区)135个、市场主体220家,项目点35个,收集意见建议386条,助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88个。

抓住两个关键,绘就民生幸福“新图景”

市人大常委会抓住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专业代表小组两个关键,全力推动“民生清单”变成人民群众的“幸福账单”。

开启“创新+”新模式。开展镇(街道)人大工作创新申创活动,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武穴实践,更好地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武穴街道建立议政会制度,有序扩大人民群众对基层社会事务的参与和管理。着力打造“65+X”代表小组活动新模式,即全市65个代表小组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各镇按照代表的专业优势、行业特点和居住地域,组建若干个专业代表小组,把代表力量汇聚到重要行业领域和产业链上,发挥代表某一领域的专业特长,让“内行人”监督“专业事”。专业代表小组围绕大主题、小切口开展活动,力求聚焦一个主题、开展一个活动、调研一个议题、推进解决一类问题。大法寺镇茶产业专业代表小组积极推动茶产业做大做强,让“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田家镇园区专业代表小组通过开展调研活动,促成武穴市开出泰山石膏有限公司“首违不罚”第一单,保护了企业“正面清单”形象。

打造代表票决制“金名片”。市镇人大一体推进镇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落实落细。按照“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人大评”的原则,紧扣“征集、票决、监督”三个环节,推动民生实事从“为民做主”到“由民作主”转变,让“民生”跟着“民声”走,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武穴大地深入实践、落地开花。2024年,梅川登高山公园、大金体育公园、石佛寺老街改造升级、余川和美乡村示范片、花桥兰杰红军街、四望文化广场、大法寺茶山安置点、龙坪萝卜产业园等58件镇级民生实事项目全部完成。

提升工作品牌“辨识度”。代表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作,建立市人大常委会以及“一府一委两院”常态化联系代表、代表联系群众、代表向选民述职等8项工作机制,在预算审查、执法检查等15件规范性文件中邀请代表参与,从制度上支持和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职。今年又组建市级司法护航、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教科文卫等6个专业代表小组,在开展活动的同时,分片指导全市各镇(街道)15个专业代表小组开展活动。市级和各镇(街道)专业代表小组同向发力、同题共答,将群众的“金点子”变成代表“好建议”,真正体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及时向各级媒体推介经验作法,形成具有武穴辨识度的工作品牌。武穴街道人大工委举办的“代表上街头”系列活动被湖北电视台宣传报道,《人民代表报》整版推介了武穴市代表联络站建管用经验,服务代表工作入选《湖北人大工作创新60例》,一系列具有武穴辨识度的人大工作品牌逐步叫响。

坚持三个经常,架起服务群众“连心桥”

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代表联络站“建管用”提质增效,推行“大门常开、场所常用、群众常来”的“三常”机制,把代表联络站打造成为群众看得见、进得去,反映得了情况、解决得了问题的“民心驿站”。

标准化建设,立下“标杆尺”。按照代表联络站阵地建设“出院、下楼”“便民化”,深入开展86家代表联络站优化提升行动,坚持规范化建设、制度化管理、常态化使用。充分运用智慧人大平台,建设网上代表联络站75家,赋能科技手段,实现扫码找代表、代表“码上”办,创新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代表联络站,开启代表与选民网上联络的“双向奔赴”。

规范化运行,凝聚“向心力”。拓展联系代表范围,即开展“武穴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中心户,中心户联系选民,创新创业创和谐”活动,落实代表意见建议的收集和办理两个闭环机制。建立市、镇、村“三级联动”机制,明确各自主要职责和重点任务,打好“组合拳”,下好“一盘棋”。开展局长、法官、检察官进站主题接待活动,实现了代表尽责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履职的良性互动。深化“月进站、季回家、年述职”活动内容,围绕代表“三重角色”定位,实行代表履职计分制管理,分值靠后的,进行谈话提醒,激励代表立足岗位作贡献。

效率化利用,按下“功能键”。各镇(街道)积极打造“一站一品”特色品牌活动,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精心开展“主题突出、效果明显、特色鲜明”的代表活动,以“店小二”式的服务理念精准掌握群众的所需所盼,为其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生活帮助等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征集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清单。围绕基层立法领域热点,石佛寺镇代表联络站多次组织法庭、司法所、人大代表、法律顾问开展法律调研,广泛收集社会各阶层、各群众团体的意见,推进代表联络站与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功能叠加与融合。

建立四个机制,打造代表履职“闭环链”

市人大常委会建立工作机制,构建代表建议全周期管理闭环,让代表建议从“纸上”落到“地上”逐一变成现实。

建立双重联审机制。牢牢抓住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推进议案建议“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两项核心关键,实行镇(街道)代表团、大会议案组双重联审机制。定期就议案建议撰写要求、格式、内容、规范组织培训,引导代表通过进“站”入“家”接待群众、专题调研、集中视察,将群众所急所需、所盼所望化为代表建议。大会议案组围绕议案建议案由是否明确清楚、案据是否充分合理、方案是否具体可行等,指导代表提出格式规范、内容详实、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议案建议,把好议案建议提交关。

建立“三考”办理机制。为推动建议办理由“答复型”向“落实型”、“被满意”向“真满意”转变,建立“三考”机制。“一考”方案。建议交办后,常委会代工委根据建议办理的时间节点要求跟踪督办,推动承办单位建立健全分级负责、台账管理、一一回复等制度。各承办单位把办理建议融入日常工作,力求办理一件建议,攻克一个难点,解决一类问题。“二考”进度。年中,常委会组织对建议办理情况采取“普遍听、重点看、当面问、集中评”的方式进行视察,了解办理进展情况,督促加快办理进度。“三考”结果。年末,按照主任会议成员分工和分片联系制度,对所联系的部门承办建议情况“结总账”,办理结果纳入单位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建议办理工作,在市人大会议上向代表报告,提请审议。

建立反复提办机制。“年年办、年年提”始终得不到解决的建议,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专项办理分析会议,研究提出系统性解决办法。受条件限制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计划,列出时间表,创造条件解决。代表连续多年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承办单位积极对接上级部门,争取国债资金12.26亿元,武穴北灌区项目2024年正式开工建设,武穴市“东西相连、南北互济”的水网格局即将形成。

建立滚动连办机制。推行跨年度滚动连办机制,对本年度建议办理情况开展“回头看”,列入计划逐年解决的建议,在下年度再次进行交办,持续跟踪督办,确保建议办理不因年度变更、承办人更换不了了之。2023年度《关于加强城区黑臭水体治理的建议》,2024年继续跟进督办。随着污水管网、城西污水处理厂工程的建成,“暴力梅”期间,城区无内涝渍水。议案建议“花开有果”,人民群众的呼声有回应,期盼有着落,推动民生更有温度、更有质感、更富成效。

(作者系武穴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