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丹江口水库时强调,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202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回信,勉励志愿者们要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丹江口市人大常委会牢记嘱托,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通过创新监督方法、深化区域协作、发挥代表职能等形式,在守水护水协同监督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为“守好一库碧水”贡献人大力量。
坚持围绕中心 强化法治保障
丹江口水库面积的43%,2313公里的库岸线在丹江口市。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市委工作大局谋划和推动工作,聚焦“一泓清水入库、一库碧水北送”重大政治任务,积极履行监督职能,当好“守水护水”监督员,确保党委工作重心在哪里,人大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法治引领当先。根据十堰市委绿色低碳发展的工作要求,市人大常委会及时通过《关于大力推动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新水都”的决定》,有力推动了国土空间保护行动、生态保护修复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等七项重点任务落地见效。审议批准《关于丹江口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的决议》,使规划的实施有了“指挥棒”和“助推器”。认真贯彻实施《丹江口水利枢纽安全保卫规定》,督促行政部门对扰乱枢纽陆域、水域、空域安全保卫区管理秩序的行为依法打击,切实维护水源工程安全。
协作联动助力。建立人大代表建议和生态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双向衔接转化工作机制。2024年3月,丹江口市检察院检察工作站进驻丹赵路街办人大联络站,出台关于支持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助力汉江流域综合治理的意见,助推设立生态检察官办公室。针对官山河等流域治理问题,联合开展“巡河问水”60余次,立案生态公益诉讼51件,起诉17人。同时,指导基层司法部门探索建立“法庭+基地+三区”(环资法庭,环资司法保护基地,增殖放流、补植复绿、野生动物放生区)、“河流湖泊长+警长+(检察长)”等“三长协同、立体互动”跨机构生态环境联合执法机制和快速介入、限时受理、限时审结工作机制,打造了生态保护的区域协作样本。
监督检查提质。精心组织集中视察、专题调研、工作评议、专题询问等监督活动,坚持每年听取全市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紧盯审议意见办理落实,确保人大监督件件有结果、事事见成效。组织对《十堰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条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监督助推厕所、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水净化和烟尘治理“五大革命”落实落地,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实施重点监督 务求监督实效
坚持一锤接着一锤敲,不断强化监督刚性。目前全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库区水质常年保持在II类以上,供水水质达到I类标准,累计向北方调水超700亿立方米。
市镇联动督。上下联动对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相关法律法规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并连续3年通过视察方式,对水源保护区整治、水质提升等开展跟踪监督,累计提出意见建议11条,推动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机制,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连续6年对全市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开展监督,围绕水环境质量状况提出加大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对浪河、官山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意见建议17条,通过审议意见面对面交办、清单式督办,助推打好碧水保卫战;围绕水源保护这一重点,开展调研视察86场次,提出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意见建议12条。对全市1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进行更新改造,对3座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扩能改造,全市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率达90%以上,有效防止了汉江流域丹江口市域水质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主题重点督。听取和审议全市水利工作情况报告,议案办理取得实效;紧盯关于加大官山河、浪河保护力度等代表建议的办理,加大督办力度,推进水质保护工作。聚焦代表主题活动,连续3年组织四级人大代表联动开展“守水护水”“护岸净水”等“人大代表在行动”系列活动,让代表参与护水全流程。人大代表深入厂矿企业、畜禽养殖场、污水处理厂、河道等实地察看守水护水、环保工作推进情况,生态环保类代表建议办理情况,各类专项行动已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积极投身水面清漂、值守巡查、“小水滴”服务等,收集意见建议368件,及时分层转办、督办落实,为守水护水工作贡献人大力量。
多方协同督。常委会领导担任官山河、浪河等市(县)级“河湖长”,按照每月例行巡查的方式,对发现的问题以函告形式交属地镇(街道)办理,真正落细落实河长制工作,推动河湖管理、保护与建设。选民“参与式”监督,依托代表家站,围绕水资源保护、水库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开展主题接待选民活动,市领导和镇(街道)负责人共132人次进联络站接待选民、代表435人次,收集到关于加大河道排口整治力度、提高河网水系生物多样性等意见建议45条,推动解决各类问题26个。多角度、全方位开展河道保护宣传教育,增强群众对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凝聚工作合力 筑牢立体防线
丹江口水库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是一个有机整体,共抓大保护,关键是要凝聚合力、协同发力。
促进流域协同。丹江口市境内官山河、浪河、沙沟河、安乐河等,流域面积大、岸线长,涉及市域内不同的乡镇区划。市人大常委会以小流域为基础,探索开展流域共治,协调相关镇(街办)人大主席团(工委)组建“清岸护水人大代表联盟”,跨区域组织开展守水护水宣传、视察、监督等代表活动。出台《关于组织开展小流域治理区域协同监督指导意见》,在沙沟河流域开展试点示范,形成联动活动、联席会议、信息互通、多领域联动、跟踪问效等五项机制,收集意见建议54条,现场解决12条,推进流域生态共建共保。
探索监督新方式。2024年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和京堰两地对口协作十周年为契机,与北京市海淀区人大常委会联合开展“守护水源地·人大代表在行动”专项活动,共同发布《“守水护水、协同监督”守护水源地行动方案》,在建立区域合作联络机制、信息共享、生态补偿、监督落实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在全省县级人大首创跨省异地协同监督机制,主要做法和成效获全国人大、省人大和主流媒体高度关注。市人大常委会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人大的联系联动、协同协作,共护一江水、同绘新答卷,更好担负起共抓大保护的人大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