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荆门市人大常委会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目标,以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为主线,以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为抓手,高质量谋划和推进代表工作。
聚焦“重点+全域”,筑牢代表活动阵地
创新打造“1+1+1+N”具有荆门特色的社情民意收集“立交桥”,推动代表活动阵地“建”起来、“忙”起来。
先行先试打造一个基地。依托市人大代表龙泉小组建成全省首个全过程人民民主研习实践示范基地,充分释放其研习、实践、展示、宣传、辐射功能,接待全国各地研学、考察、现场教学等活动120余批3700余人次,带动各县市区建成研习实践站、代表履职交流联络站等一批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单元。因地制宜建设一个公园。在城区核心商圈建成全省首个市州人大展示和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题公园,利用雕塑、互动牌、漫画墙等灵活植入人大元素,设立“荆城意站”收集群众意见。该公园已成为代表小组联系群众、群众反映心声的首选之地。推广运用一套信息化平台。2019年,在全省市州率先建成“荆门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2020年向县市区延伸,实现对全市各级人大代表信息管理统一化、意见征求即时化、建议办理便利化、履职档案规范化,以“一个屏幕”的距离赋能代表工作更多可能。迭代升级N个站点。在市人大机关建成代表之家,制发关于推进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的通知,推动代表联络站与基层立法联系点等人大民主民意表达平台融合,督促指导各县市区从站点设置、名称、标识等方面规范建设代表联络站226个、网上代表联络站110个、代表联系点89个,实现了“家站”常开、代表常来,联系群众全天候全覆盖。
聚焦“规定+自选”,丰富代表活动形式
坚持高标准完成规定动作,创造性打造特色亮点,让代表履职有抓手、活动有实效。
扎实开展代表行动。持续开展“聚焦脱贫攻坚”“聚力共同缔造”等代表行动,广泛动员五级代表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广泛收集意见,发动群众共同参与解决身边“关键小事”。各级代表年均参与活动达8200余人次,收集社情民意3300余条,办结率达80%以上,推动办成一批民生实事。“湾组夜话”“板凳课堂”“禾场恳谈会”“掌上面对面”等活动得到群众广泛参与和支持。全域开展代表接待选民日活动。通过制定一套方案,实行集中或轮流接待两种模式,明确市县乡三方职责,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本级国家机关、选民困难诉求、代表履职4大主题,协同在荆全国、省和市县乡五级代表,做实“公布、接待、交办、回复、反馈、归档”6个环节,常态化组织开展代表接待日活动。各级代表年均参加接待活动达4700余人次,接待选民2万多人次,收集意见建议2200余条,处理解决问题860件以上。探索代表参与基层治理新路径。支持举办融媒体访谈节目《代表来了》,将直播间搬到村、社区等基层现场,面对面化解房产办证难、搬迁补偿款分配不均等纠纷,搭建起人大代表、职能部门、社区(村)、居民各方共同参与基层治理的平台,实现民主的“多向奔赴”。
聚焦“代表+选民”,增强代表履职质效
始终把代表满意、群众受益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工作成效好不好,直接问选民和代表。
推进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在乡镇试点基础上,2024年召开现场推进会,要求2025年实现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乡镇全覆盖。目前全市30个乡镇票决民生实事项目87个。钟祥市双河镇凡洋屠宰场升级改造、东宝区子陵铺镇“擦亮小集镇”等一批票决的民生实事的办理,得到群众认可和点赞。推动建议办理更加高质高效。制定市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考核办法(试行),报请市委将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与年底优胜单位评选和绩效奖发放挂钩。开展部门主要负责人履职评议,将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纳入评议内容,并开展满意度测评。创新代表建议办理机制。实行“代表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每年人大会议期间开启代表审议发言口头建议现场办理模式,闹市区驾考路段转移、雾炮车和洒水车作业时间调整等一批群众关注的民生微实事得到及时解决。健全“三级协同”阅看机制,凡是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经由代工委初步阅看、各专(工)委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联合阅看、常委会领导把关阅看,前移代表提出建议服务关口,2024年荆门代表团5件建议获省人大常委会重点督办,数量居全省前列。创新“四方会商”建议办理答复方式,由代表小组组织召开建议办理见面答复座谈会,邀请提出建议的人大代表、市人大相关委室负责人、承办单位负责人、关注建议的市民代表汇聚一堂,共同答题、协力成事。
聚焦“提能+激励”,激活代表履职新动能
支持保障代表依法履职,发挥好人大代表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中的带头作用。
培训赋能强本领。制定《荆门市人大代表学习培训暂行办法》,明确代表培训组织形式、时间内容、经费保障、任务要求等,通过组织代表观看警示教育片、开办代表讲堂、组织代表集中轮训和专题培训等形式,全周期提升代表履职能力。换届伊始举办五级代表培训班,通过1个主会场、70个分会场形式,首次实现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全员参加、线上线下同步进行、5200余名五级代表全覆盖。制度赋能增底气。坚持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制度、常委会领导集中走访全体市人大代表制度、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制度,每次召开列席代表座谈会,听取代表意见,实现闭会期间代表建议全口径收集全过程督办。探索完善市级国家机关联系人大代表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探索制定《荆门市国家机关联系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办法》,强化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国家机关领导人员走进代表联络站开展活动、接受监督,加强市人大常委会及“一府一委两院”联系代表工作的计划性、规范性、实效性。完善市人大代表活动经费管理使用制度,提高代表活动经费标准,健全履职补助制度。加强代表履职管理,制定代表履职考核办法,建立代表履职登记和评价制度,展现代表履职成效。宣传赋能添动力。讲好代表故事、民主故事,联合市本级媒体开设代表行动专栏,策划“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典型案例”“研习实践基地建设”“代表履职风采”等专题报道。换届以来,260余篇代表履职事迹刊载于中国人大网、《楚天主人》杂志、湖北人大网、《人民代表报》等主流媒体,代表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