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
2023年第9期 —— 八面来风 作者:文/刘礼堂 陈娜 图/本刊资料

    延安古称肤施、 延州,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腹地,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人文始祖黄帝曾居住在此,是天下第一陵——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陵寝:黄帝陵所在地,是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一次次风雨的洗礼中,磨砺出延安古城人民坚强不屈的风骨。

    1935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顺利到达吴起镇,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是全国革命根据地城市中旧址保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的城市。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延安是“双拥运动”发祥地,有着“中国革命博物馆城”的美誉。延安从黄土高原上的一座边塞之城,发展成一座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之城,古城中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孔窑洞,都充满着红色印记,境内有各类文物遗址点8545处,其中革命遗址445处。

    1947313日,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动用34个旅25万人分兵三路大举进攻延安,1947318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319日,参加保卫延安作战的西北野战兵团部队,经过7天的激烈战斗,歼灭国民党军5000余人后,主动放弃延安,胡宗南占领延安。1948323日,中共中央东渡黄河,前往华北。毛主席和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是艰难困苦的13年,是不屈不挠的13年,也是走向胜利的13年。在这辉煌的13年中,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

    19454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从1928年党的六大到1945年党的七大整整相隔17年,期间,党中央多次提出召开七大,均因各种原因而延期。七大会期历时50天,共举行全体会议21次,代表着全国121万党员的547名正式代表和208名候补代表在中央大礼堂相聚,这是党在历史上会期最长、举行全体会议最多的一次代表大会。

    毛泽东在大会上致开幕词和闭幕词,并作《论联合政府》的书面政治报告;朱德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周恩来作《论统一战线》的发言。大会系统地总结党20多年以来曲折发展的中国革命经验,深刻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理论,通过了军事、政治决议,确立了新的党章,制定了正确的路线。619日,七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党的七大明确把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党领导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提供了坚强保证,七大也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而永久地载入了史册。


抗日战争总方针的策源地

    1937110日,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从保安迁至延安,13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进驻延安。从此,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成为抗日战争总方针的策源地。

    19377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毅然肩负起历史重任,率先提出抗日救国的主张,建立并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了全国的抗战力量,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党中央召开了延安干部紧急动员大会,整编部队,随时准备开赴抗日前线。延安作为西北大后方抗战的前沿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接纳了大量来自于敌占区的民众,为全国抗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中国共产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将中国全民族抗战推向高潮,在克服军事包围、经济封锁双重考验后,把贫穷闭塞落后的边区建设成了举世称誉的模范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此期间,毛泽东在延安写下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与战略问题》《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政策》等许多军事著作,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同时,党中央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形成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和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  


党的文艺路线的确立

    194252日至23日,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了有文艺工作者、中央各部门负责人共100多人参加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此次会议,有力的推动了文艺界的整风运动,对后来党的文艺政策的制定和文艺工作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座谈会共举行了三次大会,毛泽东全程参与会议并作了两次讲话,会后,毛泽东将两次讲话整理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毛泽东这篇著名的《讲话》,总结了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基本历史经验,确立了党的文艺路线,明确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指明了革命文艺的性质和方向,推动了根据地文艺事业的发展,影响了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成为中国文艺史的一个里程碑。

    广大的文艺工作者按照讲话的精神,坚持文艺为人民大众、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运用诗歌、舞蹈、戏剧、美术等各类艺术表现形式,创作了一大批适应抗战需要、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优秀革命文艺作品,热情讴歌抗日根据地的对敌斗争,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志。


进步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延安成了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从天南海北投奔延安,这些朝圣的革命者成为了中国大地上的一大政治景观。

    革命本身就是青年的盛大节日,它将未来渲染得一片绚丽,这片绚丽最终成为了青年们坚定的信仰。毛泽东同志指出:“要尽可能地开办大规模的干部学校,越大越多越好。”为了培养干部,在贫瘠的陕甘宁边区,党中央创办了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文学院、军政学院、军事学院、马列学院、自然科学院等20多所窑洞大学,延安成为了革命人才的培育地和输送地。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张闻天、彭德怀、邓小平、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亲自在抗大讲课或讲演,在党中央的关怀下,抗大健康成长起来。“鲁艺”也培养出包括穆青、贺敬之、冯牧、李焕之等人在内的685名学生,他们先后随人民军队走向四面八方,成为中国文艺事业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这些学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几十万德才兼备的干部,他们肩负起抗日战争的使命,为抗日战争浴血奋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延安这座中国革命圣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从低谷走向高峰的发展历程。从苍茫无际的黄土高原到生态宜居的绿色新城,从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到蓬勃发展的建设年代,延安精神滋养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它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结晶,更是革命先辈留给后世宝贵的精神财富。


   (刘礼堂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陈娜系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