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由茹太素挨打说起
2013年第12期 —— 民主实践 作者:◆文/蔡建军

明《礼部志稿》中记载一桩轶事,读来虽令人发笑,但对改进文风仍有现实意义。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茹太素呈一篇政事建言,竟达17000字。朱元璋看得眼花,就让秘书王敏代劳,都念到6300多字了,还不知道要说啥。朱元璋大怒,命人把茹太素棒揍一顿。事后,朱元璋苦笑说:“从第16500字到结尾,茹太素提了5条建议,明明500字足矣,何须堆砌那么多文词?以后写公文都应该吸取这个教训﹐许陈实事,不许繁文。”于是命令中书省规定一个奏报的格式,革新文风﹐以杜绝废话长文。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就是说,写文章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政权、一个国家的大事。历来被认为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作为现代政治文化组成部分的文风问题,可以说是个世纪顽症。

  当然,文章、讲话长短,关键取决于内容和需要,当长则长,该短则短,可长可短的,还是短些为好。因长篇大论而吃尽苦头并付出高昂代价的,中国有国外也有。美国第九任总统威廉·哈里逊1841年就任总统,就职演说稿多达8500个单词,在肆虐的风雪中宣读了近两个小时。站在风雪中的达官显贵,个个面有愠色,难以支撑,他自己也因此染上肺炎。总统只当了31天,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因一篇长文撒手人寰,命归西天。

文风折射的是党风政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事业成败。古今中外,那些有识之士对于冗长文风都深恶痛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文风问题还很多:或长篇大论,言之无物,华而不实;或避实就虚,只提要求,不讲引导;或鹦鹉学舌,照猫画虎,生搬硬套。文风不正,是领导干部耽于安逸、不思进取及执行力缺失的表现,是理论研究部门思想僵化和奴化、职业道德缺失的反映。

  文风问题,不仅是文字水平和表达能力的问题,更是一个领导干部理论素养、政策水平和对人民群众的感情的大问题。作风扎实,文章、讲话就平实;作风飘浮,文章、讲话难免假大空。要提倡“短、实、新”,反对“长、空、假”。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决定着改文风能否改彻底,是否可持续。不按辩证法和客观规律办事,不接地气,不近情理,走极端,搞形而上学,改文风既不可能深入,也不可能持久。改文风,关键在于转作风、强素质、长本领,把调查与研究、观察与思考、学习与实践、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最终的落脚点是提高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能力,推动科学发展上。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史鉴凿凿。朱元璋反对说废话,提倡写短文,这既是事实,也值得赞赏。今天,像茹太素这样的人还不少,还应该狠“打”!    

   漫画/萧继石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