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小组活动室是人大代表闭会期间履职的重要载体。荆门市掇刀区人大常委会把强化代表小组阵地建设作为主要抓手,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创新方法,以“三定一核”机制大力推进代表小组活动室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换届以来,全区组建了市级代表活动小组2个、区级代表活动小组7个、镇级代表活动小组7个,并先后投资180余万元高标准建成了16个代表活动室,代表小组阵地建设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定好建“家”标准。一是外出取经学。先后组织5批次60余名镇、街道人大专职干部和部分代表小组长,赴江苏淮安,浙江温岭、江干、嘉兴等地学习考察当地代表小组把“家”做精做强的经验,观摩其先进的“八必须、四统一”等建“家”的标准,进一步开拓视野。二是集思广益定。先后5次召开镇、街道人大专职、代表小组长、主任会议,结合外出学习的经验、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代表小组阵地建设的要求和各镇街道实际,四易其稿,推出了富有掇刀区特色的“八有一整洁”版本(有不低于50平方米的场所,有国徽、有标语、有代表风采展示栏、有档案、有系统的学习资料、有活动经费、有管理人员,活动室时刻整洁)。三是创建示范推。先行打造了市人大代表白庙、掇刀石街道两个代表小组活动室示范点,组织开展全区代表小组活动室建设现场观摩会,推广复制,有力推动了全区代表小组活动室建设上档次、见形象。
定准管“家”之人。区人大常委会坚持念好“推、核、定”三字经,选准管“家”人。一是小组推。由各小组代表按照“两熟悉一公认”的原则,投票产生代表小组长候选人。二是镇街道核。由各镇街道人大组织专人,对推选的代表小组长的政治、素质、能力等进行严格把关。三是主任会议定。区人大常委会代工委根据代表履职档案,提出意见后由主任会议决定。按照这些标准和程序,换届以来,掇刀区逐步探索建立了一支以村、社区支部书记为主的小组长队伍,这些同志在选举人大代表过程中,承担了大量的具体工作,熟悉代表候选人、正式代表候选人情况;对选民也非常熟悉,知道选民的想法、诉求;都是两届以上的人大代表,经过多轮履职学习培训,业务素质高、觉悟高、责任心强。实践证明,他们一旦接手小组长工作,均能高效工作,不折不扣,赢得了代表和群众的信任,让选区代表小组活动室不虚设、不摆设,不是为建而建,而是真正发挥了作用。
定实用“家”措施。区人大常委会十分重视依托“家”这个载体和平台,丰富了代表小组活动室的内涵,促进了代表小组活动室作用的发挥。一是注重发挥监督作用。在小组活动室外设置展板30余块,做到小组活动计划、接访时间、代表基本情况三公开,让代表“阳光履职”。同时,利用这一平台,扎实开展代表述职活动,共组织300余区、镇两级人大代表到选区与选民面对面,述履职、晒工作、听意见、答问题,主动接受广大选民的评议和监督,让代表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二是注重发挥课堂作用。16个代表小组以“家”为依托,采取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履职交流、发放学习材料、开展座谈讨论等形式,组织开展学习培训活动200余场次,有力提升了代表的履职能力。三是注重发挥桥梁作用。换届以来,全区16个代表小组先后募集帮扶资金100余万元,接待选民10000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500多条,帮助解决了群众反映的城南新区噪音扰民、宁庙村八组泵站延伸、苏台路无路灯、杨湾路车辆乱停乱靠等200多个问题。
核准持“家”成效。为检验代表之家建设和代表小组活动开展的成效,区人大常委会多措并举,真正核准持“家”成效。一是根据细则评。制定了《掇刀区各级人大代表小组活动室建设考核细则》,采取百分制,分为阵地建设、活动资料归档、代表活动开展情况3大类18小项,考核中做到了硬件、资料、成果“三必看”, 逐条逐项据实评分。二是根据考核情况访。凡是考核中涉及到的小组长、小组代表、反映问题的选民,当场电话核实,做到活动时间、主题、成果、问题解决情况“四必访”, 并当场反馈访问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给履职者加分,让造假者遁形。三是根据考核结果奖。人大常委会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每年对评为“优秀”等次代表小组给予5000元的现金奖励;对评为“合格”等次的代表小组给予3000元的现金奖励,并列出问题清单,整改验收合格后,再奖励2000元,以此进一步推进了全区各代表小组活动室建设迅速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