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提升“六项”能力 推动人大工作守正创新完善发展
2020年第11期 —— 调查研究 作者:文/郑勇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都要努力增强本领,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人大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新时代中有作为,展现新形象,必须坚持不懈地把自身建设作为根本前提,提升人大干部学习、写作、监督、创新、调研、实践等方面能力,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提升学习能力,克服本领恐慌

有些同志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存在不愿学的现象,一讲到学习就认为是读读书、看看报、念念文件,左边耳朵进右边耳朵出,浅尝辄止,学非所用,答非所问,学习理念陈旧、思路狭窄、方法单一,效果自然不好。

习近平同志指出,“学习本领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第一位本领,同时要善于把学到的本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善于学习,就是善于进步。”这些关于学习的重要论述,为克服人大干部队伍能力不足、本领恐慌指明了方向。

学习能力是工作能力的基础,学习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工作水平的高低。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调整时期,知识创新、知识更新迅猛,学习创新、吐故纳新,是人大干部提升自身素质的必然要求。人大干部要学的东西很多,首要的是政治理论学习。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学会用历史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全局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判断事物,观察问题,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加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重点放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不断坚定共产党人的信仰追求、为民情怀和历史担当,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法律是人大工作的基石,开展人大工作、依法行使权力,都必须于法有据。要加强宪法、地方组织法、监督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提升自身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并运用于工作实践。第三,要加强人大业务学习。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学习有关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最新知识,掌握人大工作方法,熟悉人大工作程序,成为行家里手,不说外行话,不做外行事。

 

二、提升写作能力,克服心理障碍

人大机关的一些同志一提到写材料就发怵,认为自己天生不是这块材料,把写材料看得高不可攀,往往是望“文”兴叹。长此以往,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越怕写越不愿意写,越不写越不能提高,写材料形成了一种心理障碍。

毛泽东同志一生坚持读书写作,文章气势磅礴、淋漓尽致,为从政者树立了光辉典范。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5年就为《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撰写短评232篇。

文字是思想的反映。文字能力的提高和作者的思想深度、思维能力和素材储备息息相关。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提炼升华方法规律,形成独特观点,积累丰富素材,奠定写好文、“做高手”的基础。有人认为,人大机关的文章好写,讲话、行文照上面的“套”,这样看起来是本机关的作品,实际上此类文章缺乏新意,没有针对性,沦为“官样文章”。要有出色的写功,就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多见多闻,多写多练。深入基层,摸清实情,掌握第一手资料。要通过座谈、走访、实地抽查、问卷调查和听取有关单位工作情况汇报等形式,广泛收集人大代表、人民群众和基层单位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有血有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常委会审议相关议题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增强决议、决定、审议意见的准确性、针对性,使机关的参谋服务水平上层次、上水平、出实效。

 

三、提升监督能力,克服畏难情绪

在工作实践中,人大行使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权,存在不敢监督、不愿监督、不善监督的问题。有的怕伤和气,不愿监督;有的监督方式方法运用不当,工作中形成对立面,这些都不利于民主法治建设,制约依法治国进程。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加强人大监督,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重要职权,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权,做好监督工作,是贯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对于“一府一委两院”的工作,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依法进行监督。另一方面,为了达到监督的效果,还必须善于监督。无论哪个部门被监督,都会感到有压力,有的甚至有抵触情绪。这就务必在遵循监督原则的同时,讲究方法。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抓监督,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抓监督,让被监督对象感知,人大监督是与党委同向,与政府同力,与人民同心,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促进工作,使被监督者提高接受人大监督的自觉性。

 

四、提升创新能力,克服固步自封

有的同志从事人大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求稳求安逸意识占上风;有的认为创新会受到各种阻力,失败了被人笑,成功了也许会自找麻烦,有时还会得罪人;有的年纪大的同志,认为创新是年轻人的事,卖老与不作为意识并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惰性,思想就会僵化,固步自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同样,人大工作也要做到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的变化进行理论创新、工作创新,在创新中谋求发展。

创新是地方人大工作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没有创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不会完善和发展,人大的职能作用也难以得到有效发挥。我们必须积极作为,破除固有思维,摆脱传统束缚,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推动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各地人大的制度探索和工作创新层出不穷,一些好的经验经过升华后开始成为制度的一部分。如述职评议,这是地方人大创造的监督方式,主要是对政府部门某个领导履职情况进行评议,监督法出台前被地方人大广泛应用。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过程中,这种监督方式经过去粗取精,被以工作评议的形式写入法律。而脱胎于述职评议的专项工作评议,它的针对性更强,重点更突出,覆盖面更大。武穴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创新上也作了有益探索,如各工委聘请各类专业人才任委员,弥补了人员力量不足、人才短缺的短板。成立的预算专家咨询组,就是由审计、人民银行、税务等部门9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为人大依法审查批准预算、决算和监督预算执行提供咨询服务。聘请法律顾问,参与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和备案审查工作。还有内部力量整合、工作机制创新等,为全市人大工作高质量开展注入了活力。因此,人大工作要永葆生机与活力,就必须在法律框架下行使权力,依据客观规律,不断研究新情况、学习新知识、寻找新思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创造出体现人大特点、发挥人大优势的新方法、新途径,把人大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

 

五、提升调研能力,克服言之无物

不会总结、调研,个人的能力提升就会遇到瓶颈。有的同志调研水面上打棍,表面上该跑的地方一个没落下,实际上只是“参观”了一下,摆摆样子;有的还需要地方乡镇主要领导陪同调研,占用了增进党群关系的有效平台,浪费了基层的物力财力人力,影响科学决策,损害了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

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并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在正定时经常骑自行车下乡摸清一线情况,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带头“四下基层”,《之江新语》第一篇就是《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要求,努力使调研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

调查研究是成事之基,谋事之道,转变作风之本。对于人大工作而言,要在监督中有话语权,就必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一线调研,多作有价值的调查研究,把各种事情实办、快办、办好以赢得民心。坚持每次调研,都作出具体精心的安排,做到“任务、人员、时间”三落实,且调研工作选点范围要广,要深入乡镇、村组、企业、学校及与议题有关的单位,当面座谈,现场考察,还要问卷调查,甚至引入数据分析等手段,做到精、深、准、细。要对调研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认真修改整理调研报告,做到会上发言有足够的底气,言之有物,言之有据,提出的意见建议有见地、有深度、有操作性,为党委、政府和人大常委会的科学决策、扎实开展监督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

 

六、提升参与治理能力,克服“矮子看戏”

当前,社会治理工作面临着群众工作复杂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社会事件突发化、法治能力削弱化等新的特点和挑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暴露得更充分,也更具体。很多问题的产生也都与基层干部的担当作为不够,不懂得如何作为,甚至是“乱作为”有直接关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如何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和能力,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论述,是指导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新形势下如何提高人大干部参与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维护社会和谐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践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源动力,美好生活只有通过奋斗才能实现。实践是人发展自身、改造世界的能动性活动,而实现100年奋斗目标、把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变成现实,就要积极投身到较高的实践状态。“矮子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人大干部要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付出努力,就必须深入基层、深入实践边学边做,不能“矮子看戏”,人云亦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畅通社情民意反映和表达渠道,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打通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实现人大代表深入基层一线联系群众全覆盖,倾听群众呼声零距离,反映社情民意全天候。人大干部既是人大代表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工作的落脚者,更要清楚掌握各方面情况,融入社会,查民情、听民意,推动人民群众关心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的解决。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时刻把人民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坚定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让群众亲,让群众认,让群众信,让群众服,让群众跟,自己带头也带动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真正平等主体,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作者系武穴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