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爱心摆渡人 ——记全国人大代表刘发英
2020年第10期 —— 代表天地 作者:文/本刊记者 胡东梅 图/英子

齐耳短发、笑容亲切,见到全国人大代表、被誉为网络助学第一人的“英子姐姐”刘英发时,她正在细心核对当天收到的爱心助学捐款。记者看到,截至2020年8月5日,英子姐姐助学团队共收到捐款23275738.58元,累计资助贫困学生3589人。

“看到一家一家的贫困学生得到资助后迈进知识的殿堂,成长为家庭的顶梁柱,改变了贫困命运,我觉得我做的事特别有意义!” 15年来,她将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到网络助学中,也因此获得过大大小小130余种荣誉证书,但是她最看重的是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颁发的“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她说“扶贫是我的初心,这个奖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信任,不可辜负

走上助学路,对刘英发来说是偶然也是必然。受父亲影响,刘英发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名老师。1991年师范毕业后,刘英发主动申请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最贫困的黄柏山乡任教。山里的孩子上学苦、求学难,有的孩子几乎顿顿咸菜拌饭、长年累月只穿一身衣服,没有换洗衣服,还有的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而退学。

“教育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力手段,不能再让贫困孩子走上父辈的老路!”在黄柏山工作的12年里,为了不让一个孩子辍学,她用自己的薪水资助了109个孩子。

但个人的力量有限,如何让更多的贫困学生得到及时的资助?2005年秋,一个偶然的机会,刘英发接触到互联网,她惊喜的发现,一根网线就能联结山里山外,好心人远在天涯却又尽在咫尺。

为了获得网友的信任,她创造出“一对一”闭环结对帮扶模式,实行“透明慈善”。她在网上公开自己所有的真实信息,姓名、单位、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向网友们承诺三个“百分百”:每一个贫困学生的信息都是她和团队成员亲自走访获取的,被资助人情况百分百真实可信;她坚持只做爱心的摆渡者,百分百足额代收代送;采用“一对一”验证方式,每个孩子收到助学款以后,百分百会给资助人回电话或微信。

尽管每年经手200多万元的助学款,但英子姐姐坚持绝不从助学款项中提取一分一厘的工作经费。采访时,刘发英的爱人覃老师正在自己动手修补办公桌。“用了10多年了,山里潮气大,桌子腿腐烂了。”记者建议换个新桌子,英子姐姐笑着说:“不碍事,修一修还能用,能省一点是一点。”

2005年的第一笔助学款开始,刘发英已经手写了171本助学台账,详细记载了每一笔资金的来源和去处。15年坚持不懈的透明、规范捐助,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她用真诚渐渐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2015年国庆节当天,来自江苏常州退休老人戴伯春的留言吸引了刘发英的注意:英子,我想资助土家族孩子上学,请帮我筛选资助对象。短短10天时间,老人就资助了12名贫困学生,汇款22万余元。老人告诉刘发英,他用整整半年时间考察了网络上的各大助学网站,觉得“英子姐姐”助学网站上的资料最公开透明,“英子姐姐”是实实在在地在帮助贫困学生。2016年,老人又捐助200万元成立英子奖助学金。现在,奖助学金已经连续发放了4年,87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获得奖励资助。

 15年来,“英子姐姐”共结识了中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五大洲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网友和爱心人士,网络助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在她的感召下,在职教师、退休干部、企业家、曾经的受资助者等各界人士纷纷加入,组成了“英子姐姐助学团队”,活跃在网络助学的第一线。

 

接力,托举希望

“10年78人、231次、211658元捐赠帮助”,在刘发英的助学记录上,长阳自治县资丘镇九龙村二组海涛一家是众多爱心人士接力救助,点燃农村贫困家庭生活希望的缩影。

2010年6月,在外打工的田海涛被儿子小城突发白血病的消息震懵了,半天说不出话来。海涛家是典型的农村贫困家庭,2008年海涛的父亲因为肝癌去世,为了偿还父亲治病时欠下的借款,海涛和妻子狠心将6岁的儿子小城留在老家,夫妻俩外出打工还账。

“就是乞讨也要给孩子治病!”海涛挨家挨户找亲戚朋友借钱,好不容易筹集到了10多万元。但钱很快花光,孩子的病还需要继续治疗!再也拿不出一分钱的海涛一筹莫展,想要沿街乞讨。

在最困顿无助的时候,刘发英得知了海涛家的情况,送来了5200元的救助金。“我记得很清楚,有5000元是爱心人士捐助的,还有200元是英子姐姐把自己孩子获得的奖学金捐出来了。”时至今日,回想起当时英子姐姐雪中送炭的善举,海涛这个朴实的土家族汉子还是忍不住热泪盈眶。

在此后的10年时间里,刘发英每年不间断的为海涛家筹集救助款,并经常为他们一家加油鼓劲。“每当我被化疗折磨得痛不欲生的时候,是英子妈妈鼓励我不要放弃,要勇敢战胜病魔。”如今已治愈的小城永远也忘不了刘发英温柔而坚定的鼓励。

海涛一直以“英子姐姐”为榜样,2015年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去年他成为一名党员,如今是村支书助理。“没有英子姐姐的帮助,我就没有现在的家,我也要尽我所能帮助贫困村民脱贫。”海涛满怀感激地说道。

刘发英的助学不是一阵子,只要受助人想学习,她会想方设法帮助完成学习梦。

资丘镇陈家坪村大三学生小思,从小学五年级接受英子姐姐助学帮助,和妹妹累计得到11人、44次、66200元的资助。

资丘镇凉水寺村中职高二学生小涛,10年来,共有10人、30次、38970元资助。

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的受助学生晓天说,初中毕业时,她打算报职高,好尽快工作。是哥哥的鼓励,是英子姐姐的帮助,她才实现了大学梦。从2008年开始,累计有116人次提供近11万元资助,这期间,晓天父母相继去世。

……

 这是助学的马拉松,这个马拉松是用接力的方式完成的。平均每个学生接受7个资助人的帮助。

“忘不了您为我募集的一笔笔善款……我这个9岁时妈妈去世、从小与外婆相伴相依的女孩,幸运地遇见了您……请允许我叫您一声:妈妈!”这是受到“英子姐姐”资助、在大学里光荣入党的小田给刘发英写来的信,信中的字字句句道出了众多贫困学子的心声。

 

传递,爱的延续

 长阳路漫漫,清江水长长。一双双大爱之手汇成爱的海洋,在爱的滋养中成长起来的贫困学子们心怀感恩,续写着一个个“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感人故事。

“8年前,如果没有遇到你,我现在就是个打工妹,你改变了我的命运!如今我也要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2014年暑假的一天,刘发英收到了曾经资助过的孩子晓琳发来的短信以及2000元的助学金。晓琳2007年考入高中后无钱读书面临辍学,是英子姐姐给她送来了助学金,让她能顺利考入大学。大学毕业后晓琳进入浙江国网公司工作,她每年都会资助巴东贫困学生,如今已坚持了6年。晓琳说,她会一直把这份爱延续下去,以后有能力了会资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在汽车工业大学读大三的小杨,是众多受资助学生中的一个,他说,英子姐姐两次改变了他的命运。一次是在他上高一时,家里母亲生病,父亲打零工,家境困难无力供他继续上学。是英子姐姐送来的助学金让他能安心读完高中,考入大学。第二次是去年5月份,父亲母亲相继生重病住院,他再次面临辍学困境,还是英子姐姐送来了一年的学费和一个月的生活费,让他能够继续完成学业。“英子姐姐2次在我最危难的时候帮助了我,我也会向她学习,当自己有能力时帮助学弟学妹们。”快要大学毕业的小杨决心结合大学所学的市场营销专业自己创业,帮助贫困山区的农户把山里的土特产更好销售出去,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2016年以高考总分长阳县第一名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微电子专业学习的小方决定继续攻读清华大学研究生,他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争取在半导体研究方面有所突破,成为祖国需要的科技人才,以此回报英子姐姐和众多爱心人士的无私帮助。

去年考入北京科技大学的受资助女孩小琪最近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心愿——完成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你现在这么年轻、健康,为什么会想到成为器官捐赠的志愿者?”当笔者满心疑惑的询问时,眼前这个清秀、阳光的女孩动情地说:“我家里条件很困难,从小就是在英子姐姐的关心和帮助下长大的。她的一言一行感染着我,如果有一天我的生命结束后,还能给别人带来光明和帮助,那我的生命就不是毫无意义的。”

……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震撼另一个心灵。”刘发英不仅是爱心善款的摆渡者,也是孩子们心灵的摆渡者!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