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两带”齐飞助力湖北发展
2014年第4期 —— 本期焦点 作者:文•图/本刊记者

湖北长江经济带,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金扁担”,东西两头各挑起“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到“把培育新的区域经济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当长江经济带成为中国经济新支撑带之时,汉江也不应该被遗忘。综合开发利用流域内的生态资源和经济资源,对于保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如何实现“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经济带”齐飞引起湖北代表团代表的热议。

 

湖北建长江经济带要抓住三大机遇

辜胜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建设长江经济带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非常重要的战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给湖北带来利好。从地图上看,沿海相当于弓,长江相当于箭,蓄势待发。湖北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要发挥作用,要抓住三个方面的机遇:一是要抓住城镇化、城市群的机遇。总理在报告中提到,支持中西部城市群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西部非常重要的城市群,在城市群建设中,中部地区面临着沿海产业转移和劳动力回归的“双转移”,要在抢抓产业转移的同时用好这些“农海归”,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支撑。二是要抓住以工业化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把企业做大做强。三是要抓住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服务业,要大力推动金融创新,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建议将汉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

周洪宇(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汉江流域集中了全省42.3%的人口、41.5%的生产总值,出产了全省57.3%的粮食。汉江流域是整个长江流域最发达的支流流域,也是长江除干流流域外经济密度最大的经济地带,具有承南启北的区位功能,是连贯我国中西部的发展轴,也是我国大西北通江达海的通道,起着中国中部全方位开发的枢纽作用。将汉江生态经济带融入“中国经济新支撑带”中,可以加宽新支撑带的厚度,丰富新支撑带的形式,完善新支撑带的功能,加快汉江流域及江汉平原的振兴和崛起,为我国中部崛起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建议国家尽快将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国家层面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开放开发。同时,打破区域界限,细化流域综合开发方案,建立国家级的汉江流域综合开发管理机构。建立汉江流域产业发展基金和生态环境保护基金,发行汉江流域产业发展和水环境治理专项债,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汉江流域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

 

借黄金水道优势   建长江经济带

唐冠军(全国人大代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长江航运已经成为沿江综合运输大通道的核心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沿江产业带聚集的重要引擎。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切入点在长江,支点在湖北,着力点在开发开放。建议加快长江航运发展的立法进程。尽早颁布航道法,并尽快启动航运法、水资源综合利用法等法律的研究与制定工作,使长江航运发展的法律地位更加明确。完善投资政策,既要扩大财政性资金的投资规模,又要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广泛吸引外资、社会和民营资本等来湖北投资发展。借助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机遇,在沿江布局制造业、服务业、高新产业、生态旅游业,优化产业布局,并加快武汉航运中心建设,高起点建设武汉航交所,力争早日创立武汉长江中游内陆自贸试验区。

 

“两带”协同发展需破解四大问题

柯俊(全国人大代表、天门市委书记):汉江经济带产业布局最优,汽车制造业、粮食深加工业等在省内独具特色;文化底蕴深厚,沿线城市文化特色鲜明,如十堰的道教文化、襄阳的三国文化、天门的石家河文化、潜江的曹禺文化内涵丰富,潜力巨大;同时资源丰富,襄阳是全国粮食主产区、汉江平原是粮棉油主产区。汉江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关键要注意四个方面:第一,体制机制上创新,国家和省级层面要出台具体政策措施,支持沿线城市和地区发展;第二,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沿线城市避免同质竞争和无序发展;第三,沿线城市根据各自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不拘一格、彰显特色;第四,在硬件上,汉江经济带要与长江经济带开展有效对接,建议国家投入资金,解决汉江中下游基础设施、通航能力和生态修复等问题,在重要港口项目建设上给予支持。除了这些,沿线各级党委政府还要坚持科学发展、生态保护,用长远眼光对待经济发展。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