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江一麟“修船进京”
2017年第9期 —— 八面来风 作者:◆文/章中林 图/本刊资料

    江一麟(15201580),字仲文,号新源,婺源江湾村人。明嘉靖三十二年考中进士,历官知州、知府、布政使司参政,户部侍郎,右都御史等,官至正二品。为官27年,每赴一任忠于职守,勤政廉政为民,既深受百姓爱戴,也深得朝庭重用。隆庆元年,朝廷考察官员政绩,广平府被誉为“天下第一”。

  万历四年,江一麟任南赣巡抚,由于治理有方,升任户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北上赴任,路途遥远,出于安全考虑,江一麟决定将有些破旧的官船整修一下。他自己拿出10两俸银,请当地的百姓赵锷修船。

   公家的船,为了私人的事,自己主动拿钱去修理,这公私泾渭分明,不说在贪污腐败成风的晚明,就是现在,能主动做到这一点的恐怕也是凤毛麟角——要知道这船是公家的啊。但是,江一麟做到了。从这一点细节上,我们就能读出,江一麟对自己的要求是多么严格。

    船修好之后,江一麟登船察看,看到官船被整修一新,很是满意。这样的整修10两银子明显是不够的。他就问赵锷花了多少银子。赵锷感于江一麟的清正廉洁,就说,10两,正好和大人预付的银子一样多。江一麟再三追问,赵锷一口咬定,他只好作罢。

  回到家中,他的心里还是不安,总觉得自己占了赵锷的便宜。此后几天,他就逐个找到参与修船的工匠,一一核实,结果发现赵锷花了20两银子。于是,江一麟把赵锷找来,拿出俸银6两,又扇子30把,墨2斤,折银4两多,补足修船的费用。赵锷一再坚持不肯收,但江一麟再三申明,态度坚决,赵锷只得答应收下。

  一个封疆大吏,为了修船这样的小事,亲自过问,还能一眼就发现修船的费用与实际的差距。他要是不能体察民情,不知道民生的疾苦,是无论如何不能发现的。这样的眼光,我们是不是就能读出他是真的与百姓同呼吸呢?对比我们现在有的官员,其差距不可以道里计。

  为了了解实际情况,他深入到工匠之中去调查,坚决地把不足的银两补齐。微服私访这样的戏码古今都有过,但是像江一麟这样为了不给自己的任上留下遗憾,而去深入百姓私访的恐怕不多。我们经常说“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像江一麟这样连一点小事都努力做到无愧于心的,如果没有很高的人格修养是很难做到的。

  这样的结局应该是很圆满了,但是他妻子的一句话,却又使故事发生了转折。她说:“既然已经知道修船的费用还差10两银子,那就应当如数偿之,这些扇、墨酬其劳可也,何必又用这些折算银子呢?”堂堂封疆大吏,竟然被自己妻子抢白,而且当着他人之面,这让人脸上多挂不住啊。他却并没有因此而恼羞成怒,羞得一脸通红,立即又补了4两银子给赵锷。

  或许有人会说,江妻不懂进退,怎么能这样拆丈夫的台呢?其实,这正是她的贤明之处。她当着外人的面指出丈夫的错误,要求丈夫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让他及时改正;另一方面,不仅维护了丈夫廉政爱民的形象和声誉,也体现了内助之贤,你说有多明智呢?

    养成良好的家风非一日之动。“为清官甚难,必妻子奴仆皆肯为清官,而后清官可为,不然则败其守矣。”江妻能这样做,其实是与江一麟平时自己的做法密不可分。正是因为自己的清廉守正,才使妻子耳濡目染,不容许有一点贪腐苗头的存在。而他,也正是有着妻子这样的贤内助,时时敲打,才使他官清如水,为后世所称道。

江一麟“修船进京”,看上去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其中蕴含的道理不值得我们细细咀嚼吗?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