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荆楚民间彩扎
2017年第7期 —— 八面来风 作者:文/陈绍辉 图/忠益

     民间彩扎是指用竹篾或铁丝为原料,用纱纸或其他丝线所扎制的艺术造型工艺和仿真艺术,俗称扎作。彩扎艺术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紧密相连,尤其与民间民俗文化事象紧相依存。每逢春节、元宵、中秋等节日庆典,民间张灯结彩,观赏庆祝已成为我国民间喜闻乐见之习俗。

  民间彩扎在我国历史悠久。据资料记载,早在公元前3世纪,大秦王朝宫廷内就已采用富丽堂皇的灯彩来装饰。降至汉代,彩灯种类日趋繁多,出现了铜灯、铁灯、陶灯等许多品种。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彩扎进一步发展。《南史·宋武帝纪》有“壁上挂葛灯笼”之记载。隋唐时期,灯彩的制作更为兴盛。匠人们用竹备篾子做骨架,通过巧妙的构思和娴熟的技艺,扎制成各种飞禽走兽、名山古刹和广为流传的戏曲故事。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元宵》记载,唐代自睿宗景云二年(710)以来,便有观灯习俗。到了宋代,灯彩的制作发展臻于极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彩扎匠人“剪绫为人,裁绵为衣”,已经能扎出寿星、麻姑和寿桃、寿面,作为献给长者寿诞的礼物。《武林旧事》载:宋代京城、“一入新正,灯火日盛”,“灯之品极多,每以苏灯为最”。明清以后,彩扎工艺在大江南北迅速发展开来,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发展成为两种谋生形式:一种是单纯为“丧葬文化”服务的传统“彩扎活儿”;第二种是跟随时代的发展,为满足大众娱乐文化和民俗节令,以及旅游工艺品的需求而服务的“风筝”、“灯彩”、“绢人”、“微型仿真昆虫”等新的彩扎工艺。这种新的工艺,既发扬了民间艺术的传统特点,又能满足现代儿童的审美需求,成为他们手中的观赏玩具。

  湖北民间彩扎艺术,内容极其丰富,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形态万千。既有一般观赏的,又有祈求祝福的,既有迎神祭祀的,也有婚嫁殡葬的,以及装饰广告和文化娱乐的,是荆楚民间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具有鲜明而浓郁的地方特色。

  湖北彩扎的艺术种类丰富,大致说来,一般可分为彩灯扎作、狮子、龙灯、彩莲船以及其他艺术造型扎作等五大类。彩灯有鱼灯、蚌壳灯、走马灯、凤凰灯、剪纸灯、玻璃纸灯、玩具灯等品种。其它艺术造型彩扎,主要有彩门彩马、绢人纸轿、瓜果花卉、盆景石山、爆竹烟花、招牌匾额、字画器皿、人物故事、动物鸟兽、亭台楼阁、台椅箱柜、盘碗碟等。这其中有不少是祀神祭祖等丧葬文化用品。在所有作品中,以龙灯、凤凰灯、蚌壳灯和彩莲船的工艺最为讲究,也最具荆楚地域特色和最具代表性。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龙灯的扎制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遍及神州大地。与其他地方的龙灯扎制相较而言,湖北民间的龙灯扎制不仅品种齐全,造型优美,而且工艺精致,制作精良,享誉全国,是中华龙扎工艺的优秀代表。湖北民间龙灯扎制以武汉汉阳高龙最为有名、最具特色。

    汉阳高龙造型奇特,工艺考究。它并非是连在一起的一条长龙,而是呈切割式结构,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个部分组成。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虽呈切割式,但力求一体化。龙头是武汉高龙的主体部分,是由头、颈两部分合成,高五六米,整体呈Z字造型的昂扬态势。其最大截面内径在75-95厘米之间,重量一般在50公斤以上。龙头造型奇特,对工艺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制作的材料主要是细竹片、皮纸、细纱网、细麻绳、细铁丝、彩纸、彩球、浆糊、胶水以及一根碗口粗五六米长的竹竿。龙身分为13节,称十三太保,由1317个太极、八卦图形灯的灯节用绳串成一体;龙头颈部和龙身剖面均为太极八卦造型。龙尾与普通布龙相似,只是尺寸略大,略显高跷。角、鳍、齿、须、龙珠、八卦、太极符号等的装饰点缀也讲究工艺。龙王之外,还有8条造型完整的小龙穿梭环绕。

   高龙的舞法与所有龙灯不同,属于竖式舞法。舞技有叩、扫、举、抖、顶、托等多种,在表演时要燃烛或亮灯,不翻滚,头顶“王”字。整条高龙舞起时活灵活现,通体透亮,配之锣鼓齐鸣,场面宏大,气势壮观,威严如君临天下。作为武汉地区民俗活动的杰出代表,高龙以其独特的艺术造型、地域特色鲜明的表演艺术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中国龙文化中独树一帜,2008年被列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楚人崇凤。在楚人的心目中,凤与龙一直是并驾齐驱的,是被人们敬仰和崇拜的。扎制凤凰灯,载歌载舞,寓意喜庆吉祥、美好幸福,祈福人寿年丰,自然也就成为荆楚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俗活动。湖北民间凤凰灯舞以郧县凤凰灯舞最具代表性。

  郧县凤凰灯由凤头、凤颈、凤身、凤翅、凤腿、凤尾6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的形状、尺寸、色彩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在有着师徒传承关系的画本上描述得清清楚楚,不得擅自改动。扎制凤头时,艺人们先用三根粗篾烘烤扎成一个圆形和两个桃子形状的篾圈,分别做凤的后脑和两颊。圆形篾圈上扎一根21厘米长的横篾,再将一根220厘米的竹竿的上端与这根横篾十字交叉绑扎,这就是舞动凤头的手柄。然后,艺人们将一根长约75厘米的竹篾烘烤成U形,将两个面颊套接起来,并与后脑绑扎连接;再用若干短篾分别扎在两个面颊之间,起加固作用。这样就扎成了凤头的主骨架。之后,用细铁丝和竹篾分别挽扎成“娃娃冠”、“头发”、“鼻包子”、“凤喙”、“脸冠”、“垂冠”骨架,绑扎固定在主骨架上。接着,用细白布将各部位分别包裹成形,针线穿梭,将其缝牢。最后是染色描画。凤头的颜色主要有红、白、黑、蓝等,红色又有大红、玫瑰红、朱红、曙红、粉红等,色彩丰富艳丽。

  表演时由两名男性青年分别舞凤头、凤尾,另有6人持4盏鲜花灯、1盏牡丹花灯和1盏太阳花灯分立四周,陪衬和烘托现场气氛。表演按照“百花拥凤出巢—凤凰游园—凤鸣—凤凰寻花—凤凰戏牡丹—凤舞—凤凰理羽—凤凰打盹—凤凰展翅—凤凰朝阳—凤凰点头—凤凰回巢”等程式依次进行,锣鼓响起,凤凰动静结合,文雅细腻,既热烈奔放,又激越欢快。郧县的一名海外游子曾这样感叹凤凰灯舞:“听一曲乡思无限,行万里神韵难忘。”

  据专家介绍,郧阳凤凰灯是楚人崇凤的活化石,具有多种类本土文化综合特性和汉民族文化特征,是中国民间舞蹈中唯一的灯舞艺术形式,有着重要的研究和艺术价值。现已成功入选湖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是生活的反映。湖北地处长江中游,水网纵横,湖泊众多,是著名的千湖之省和水产大省。采莲摘藕、捕鱼拾蚌也就自然而然成为荆楚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采莲船、蚌壳灯便是这一习俗在彩灯制作上的反映。采莲船,又称彩龙船,船上设亭,亭四角挂彩帘、绣球、扎松柏枝,点缀花卉,船身为龙形或鲤鱼形,底部绘纹。蚌壳灯是以软篾编织、纸糊成蚌壳及篾扎纸糊成仙鹤,一般多为二男一女三人配合表演,讲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不老的故事。

    “巧制玲珑凭竹织,明通光亮现花纹。” 巧制玲珑,力求通透明亮,结构均衡,层次分明,是湖北彩扎艺术的主要特色之一。装饰华丽,金辉交映,是湖北彩扎艺术的一大亮点。湖北彩扎在图案设计、色彩运用上,民间风格极为浓郁。受楚文化的影响,湖北民间彩扎的图案设计,多采用传统的吉祥纹样;色彩以大红、丹色、美黄、绿等为主,并以黑、白色圆点作调节,使构图严谨、色彩对比强烈的图案纹样显得灵活多变,静中有动,额外醒目,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和浓郁的楚风遗韵。如武汉高龙,龙头以红色为主,腹部以白色为主,背部以金黄色为主,黑色、青色点染线条,区分轮廓。整条龙舞动起来气势磅礴,活灵活现。

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自己的艺术,它以社会生活为内容,反映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理想与追求。作为一种深深根植于百姓生活中的民间艺术,湖北民间彩扎准确、简洁、形象、生动地把握和体现了这一特性。吉祥如意是人们的共同愿望与审美需要。为充分表现人们的这种愿望,湖北民间彩扎多用如意云纹、云头纹、太极纹、万字纹等具有吉祥纳福、驱邪避凶情调的纹样,以美好的构图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