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也足亭”与“可楼”
2016年第10期 —— 民主实践 作者:◆ 文/齐夫

 



       明代大臣陶望龄爱竹赏竹,但一定要是深山中的大片竹林,方觉满足惬意。友人朱晋甫植竹百竿,造了个小亭子,对他说:能日日伴竹而坐,身体满足于竹荫,耳朵满足于竹声,眼睛满足于竹影,内心满足于竹趣,所以给亭起名为“也足”。陶望龄听了朋友的话,深有所悟,写下《也足亭记》,阐发知足常乐的道理。文学家高攀龙知道后,也将自己的楼命名为“可楼”,并作《可楼记》明志,说“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意所不足,生于有所不可;无所不可焉,斯无所不足矣,斯无所不乐矣。”

  从“也足亭”到“可楼”,命名虽异,其意则同,都是在警醒自己告诫他人:满足吧,可以了!

  “知足者常乐”,是充满智慧的人生哲学,能得其精髓并积极践行者,都大受其益。欲壑难填者,贪得无厌者,则最后都往往身败名裂于此。这个道理似乎谁都明白,但一到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往往就会迷失本心,乱了方寸,在欲望的引诱下,向着金钱美色权势享乐的方向狂奔,最后无法自制,走火入魔,坠入万劫不复之地。“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明人朱载育《十不足》歌,讽刺的就是这种不知足者:“遂日奔忙只为饥,才得美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

  知足思想最早源于老子,他认为“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因而,“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但是,曾几何时,知足常乐的美德被人嘲笑为“不求进取”,“目光短浅”,“胸无大志”。于是,不知足的贪婪,无止境的欲望,悄悄地爬上一些人的心头,左右着他们的行动,而一旦有了机会,他们就会长袖善舞,张开血盆大口,疯狂无忌地聚敛财富,巧立名目地贪污受贿。

  试想,这些贪官当初若有点知足常乐的心理,常想想《也足亭记》,多读读《可楼记》,陶冶高尚情操,提升精神追求,遏制贪欲,不去和老板大款攀比豪华生活,何至于走向灭亡的渊薮。其实,国家和政府给他们的待遇已相当不错了,稳定的工资收入,优裕的工作条件,可靠的医疗保障,体面的职业待遇,还有让很多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可是他们却祸生于不知足,做了欲望的俘虏,最后堕落成人民的罪人。朱元璋曾给臣子算过一笔账:老老实实当官,靠着俸禄过日子,就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尽。若生了邪念,贪欲发作,可能连“一口井”也没了。古往今来,那些被法办的贪官,都是贪心不足,利欲熏心,不择手段地谋私捞钱,最终落得“因嫌纱帽小,只把枷来扛”的可悲下场。

  《菜根谭》说:“夜眠八尺,日啖二升,何须百般计较?”这话有理且实在,想想自己,比比左右,就满足吧,可以了!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