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别忘了增强 “道德自信”
2016年第10期 —— 民主实践 作者:◆ 文/陈鲁民



       近日,一篇网文在网上走红,配发的照片是泰国清迈机场,一群日本孩子候机时,没人玩手机、追跑打闹、大声说话,而是一人一本书捧在手里。引来国内网友好评如潮,赞誉有加,溢美之词铺天盖地。与此同时,网上又发布一条消息,西安某小学十几名小学生赴日参加夏令营交流活动,在机场秩序井然,在排队等候时席地而坐,安安静静地读书等待。可奇怪的是,网上的评论几乎成了一边倒的讥讽,说这是作秀、摆拍、装样子、老师强制的。

  两件完全同样的事,怎么在评论里因双重标准变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味儿?这就是典型的“道德不自信”

  所谓道德自信,即一个民族对自身道德的充分肯定,相信并坚守自己道德的优势、实力和魅力。反之,“道德不自信”,就是对自己民族的道德传统、道德优势、道德实力不自信,具体来说,就是对社会树立的道德楷模不相信,对出现的善事善举不信任。平心而论,我们的社会里确有一些思想素质差、道德水准低、有违公德的人和事,但那毕竟是个别的,是支流与局部,要不然也无法解释,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会长期保持繁荣、稳定、和谐,充盈着蓬勃向上的正能量。决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刚改革开放时,国内曾风靡一种“外国的月亮圆”的观点,那主要是指外国的物质条件比我们好。如今,我们的物质条件赶上来了,又有人妄自菲薄,自卑心作怪,盲目夸大外国的精神文明水平,竭力贬低自己民族的道德水准,这其实又是一种新的心理病态,是缺乏道德自信的表现。其表现:

  否定民族传统道德,大搞历史虚无主义。中华道德文化无疑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世界道德文化的精华之一。罗素曾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对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然而,在一些人眼里,中国道德文化,无论仁礼智信,还是忠孝节义,都被说的一无是处,是糟粕、垃圾,应彻底摒弃;西方道德文化才是宝贝、精华,理当奉如圭臬。这种错误观点的传播,既不尊重历史,也不符合事实,大大影响了国人的道德自信。

  丑化道德楷模,置疑好人好事。最典型的就是妖魔化古今的英雄,古时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政治家诸葛亮、巾帼英雄花木兰,都被恶搞的不像样子;近现代的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雷锋,也都多次遭到丑化与贬低。社会上新出现的好人好事,也会立刻遭到各种恶意的质疑、嘲讽、指责、戏说。甚至包括一些媒体,热衷于报道负面的道德事件,对正能量的人和事则不屑一顾。凡此种种,都有意无意地挫伤国人的道德自信,类似于精神自残。

人贵有自信。一旦缺了自信,就会做人少底气,做事无动力,后果可想而知。同理,道德建设若缺了自信,也会行之不远,难以负重。经济崛起,文化昌盛,都有赖高度自信,道德建设同样如此,因而千万别忘了增强“道德自信”!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