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坚守善行的力量撼动人心
2016年第8期 —— 民主实践 作者:张永生

    8年前,汶川大地震发生两天后,浙江德清78岁老人陆松芳,捐出拉蜂窝煤攒下的11000元——有人算过,攒这笔钱,他要两年不吃不喝拉上50万斤的煤。如今,耄耋之年,老人家依然身板硬朗,仍在拉煤行善;面对赞扬,他总是那句老话——“人要心好,树要根好”,很朴实,却有着沉甸甸的分量。这个“穷人”的善举,感动无数国人。

  行善不易,坚守实难。就在同一天,还有两则好人故事,同样让人感慨连连。安徽淮南丁集镇一小学教师李元芳,自幼患小儿麻痹症,为了学生上课能看到她,8年来跪在长条凳上讲课,她的信念很简单:“要当一个快乐的小石子,为乡村孩子铺就一条通往幸福人生的成长之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扎根太行山区30多年,推广科技种树,扶贫扶困,纵使头衔光环满身,脚踩的依然是太行砂石和燕赵故土,手拿的依然是钢锯和剪刀,操心的依然是老乡的收入和生活。10年、20年、30年,对很多人而言意味着漫长和变化,而对这些把做好事作为人生最重要一部分的好人来说,奉献精神始终如一。

    “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如果说伯夷、柳下惠属于各自时代的精英,其出处语默、动静举止理应躬身践德、做出表率,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凡人,尽管收入不高、生活不宽裕,仍然不忘奉献社会、帮助他人,慎终如始,乐此不疲,更应受到礼赞和褒扬。实际上,正因为平凡人把善行义举当作人生底色,才让道德星空绽放出道道光彩,让践德行善的呼唤引发深切共鸣。于是,我们需要反思,生活中之所以会出现善念不能发扬、善心不能扩充、善行难以持久的现象,固然有着复杂的社会因素,但是否也与我们不能坚持、轻易放弃并给自己过多的借口有莫大关系?

    “人皆可以为尧舜”,但未必人人都是尧舜。从可能到实现,显然还有不少路要走。从社会来说,需要多挖掘平民英雄的美德善举、讲述百姓身边好人的心路历程,让人们在倾听中感动,在感动中行动;尤其要多关心好人的生活,给他们实在的关怀,不断增强道德的吸引力、向心力。否则,道德义举碰壁,“道德风险”时现,“英雄流血又流泪”,必然阻碍人们崇德向善的脚步。从个人来说,更要坚定道德信念,认识到做好事、行善举见诸举手投足之间,而绝非有人所想象的那样“高大上”;注重提升涵养,贯穿于生活,践行于平时,积累于点滴,绝不可唱高调而轻笃行;努力持之以恒,具备“气若风云、心如铁石”般的坚定,而绝不能一曝十寒,甚至“三分钟热度”。

不忘初心,方得终始。这是志愿一辈子践德行善的好人的高度自觉,也是他们道德生活的最好注脚,留给公众的则是激励和鞭策。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