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从西湖到遗爱湖“望”蕲阳八景
2016年第5期 —— 八面来风 作者:◆文/赵少莲 图/高佳明

    杭州西湖景区孤山南麓有“白苏二公祠”,主要是为了纪念白居易和苏轼对西湖疏浚的功绩。唐穆宗长庆二年(822),诗人白居易来到西子湖畔,任杭州刺史。《新唐书》本传说他“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在改善民生的基础上,他开始了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大事,即把西湖从纯灌溉用的自然湖泊改造成风景湖泊。

  作为一代大诗人,艺才慧眼使他成为第一个发现西湖潜在之美的人,也是最早从审美视角运用诗词书画等手段来赞扬西湖之美的州官和文士。相传白居易曾请人画了一幅西湖图,并在上面题了一首诗:“澹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好著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他把画作送给身在长安任职的老友张籍,此事在长安城曾引起轰动。此后,便在长安的“朋友圈”里流传开这些诗篇,西子湖美名也随之在文人士大夫乃至普通民众中口耳相传,越来越多民众了解这一东南形胜之地,西湖的文化内涵也不断丰富,文化影响力也逐渐扩大。

  另一个重要人物苏轼则是于元祐元年(1086)第二次来到杭州,任知州之职。他主持了规模空前的疏浚工程,把湖上的葑草打捞干净,砌石为坎,用葑草和淤泥筑成一条沟通南北的长堤,建起六座石拱桥,桥下可通舟楫,作为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由此成就。苏轼两次来杭作了300多首诗,对西湖之美作了最深入的开掘与探究,加之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更成就了西湖“人文之湖”的美誉。

  白居易的“志在兼济,行在独善”与苏轼的“用舍由时,行藏在我”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人都既有济世福民的情怀,又有乐天旷达的胸襟,还有“独与天地相往来”的气概。

  今天来探寻,白苏二公于杭州于西湖贡献应有三:其一,疏浚筑堤,成就水利民生;其二,匠心修植,成就美丽景观;其三,诗画传世,成就西湖人文。今天看来,人们不能不赞叹两人当年对西湖的改造,既是爱民之举,也是美的行动!920年后,在东坡先生曾留下最辉煌诗篇的黄州,原本荒草丛生、藏污纳垢、无人问津的东湖、西湖、菱角湖,20068月启动治污、护岸、修路、架桥等综合保护治理工程,同年11月,将工程扩展延伸为集生态保护、休闲娱乐、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市民生态文化主题公园,并取苏东坡当年所题的《遗爱亭记》,命名为“遗爱湖公园”。

  公园规划建设12大景区,集苏东坡诗、词、赋之佳句,采遗爱湖形、景、物之灵气分别命名为遗爱清风、临皋春晓、东坡问稼、一蓑烟雨、琴岛望月、红梅傲雪、江柳摇村、幽兰芳径、水韵荷香、大洲竹影、霜叶松风、平湖归雁。景名包含了春夏秋冬、松竹梅兰、风花雪月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诠释了“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遗爱湖公园建成后,每当清晨日出、夕阳西下、双休节假日,市民和游客从四面八方集聚公园,或慢跑散步,或球垒对弈,或翩翩起舞,或吟诗作画,或引吭高歌,其景悠悠,其乐融融。让人感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遗爱湖一如当年的西湖被为政者慧眼所识,巧借天然,投以匠心,注以人文,再次在爱民之举中实践了美的行动!

  当前,“医圣李时珍”的故乡蕲春,围绕“医圣故里、王府圣地、教授名县、养生之都”四张名片推进药旅联动,以赤龙湖湿地公园为核心区的李时珍文化旅游经济区正在启动建设古城,蕲州及各地美丽乡村建设也风生水起。

  据传,早在元代,蕲州就有蕲阳八景之说。根据明嘉靖《蕲州志》记载,这八景是:麟阁江山、凤山晓钟、太清夜月、龙矶夕照、城北荷池、东湖春水、鸿洲烟雨、龟鹤梅花。明代蕲州人,工部主事陈溱作诗赞蕲阳八景:“麟阁江山献绮罗,太清夜月宿嫦娥。凤凰冈山晨钟响,龙眼矶头夕照多。城北荷池开锦障,湖东春水泛金波。鸿州烟雨将收尽,龟鹤梅花雪满坡。”

  经考证,“蕲阳八景”的具体地点是:麟阁江山,在今天蕲州镇城区麒麟山。此山横卧于古代蕲州城东门与北门之间,约1公里长,城墙依山而建,山上古木参天,山顶建有亭台楼阁(毁于民国时期的战火),登楼阁远眺,长江景色尽收眼底。凤山晓钟,在今天蕲州镇城区凤凰山。凤凰山耸立在滚滚东流的长江边上。古代山上建有许多亭台,尤其是建于唐代的四祖寺(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被拆毁),拂晓的钟声在晨雾中清脆而幽远。太清夜月,在今天蕲州镇东门街东岳庙前,古玄妙观的门口湖边。古代这里有一口面积数亩的池塘(在清代初年被淹没),传说曾沉有古镜,夜常吐光。一池碧水,终年映照着玄妙观,特别是在月光如水的夜晚,皎洁的月光在太清池的微波中荡漾,使周围显得明净清雅。龙矶夕照,出今天的蕲州镇西门街到江堤,北行百余米,就可看到江边有岩石耸立,且向江心延伸,使江水形成一股回流,这岩石便是龙照矶。古代矶上有烈士庙,也称龙矶寺,龙照矶矶头向西,日落之时,完全沐浴在晚霞夕照中。站在矶头,看晚霞余晖照江面,波光粼粼,蔚为大观。城北荷池,出蕲州城北门一里处的莲花池,在今天蕲州镇一关街的东侧。莲花池面积200余亩,池中遍植莲藕。入夏,一朵朵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碧玉盘似的荷叶挨挨挤挤。解放以后,由于城镇发展和经济建设,莲花池的面积已被挤占了三分之一。东湖春水,说的是今天蕲州镇附近的赤东湖。春夏水涨,碧波万顷的美景。明嘉靖《蕲州志》对“东湖春水”和“金沙湖”有明确记载:“金沙湖在州东十里,又名东湖。赤东湖在州北十里,湖九十九汊,春夏水溢,秋冬水涸。八景中东湖春水即此!”鸿州烟雨,在今天蕲州镇城区西北的长江江心。远古时代,由于泥沙沉积,江中形成了一片沙洲,春秋时节,常有北去南来的雁群在此栖宿,故名鸿宿州,又名金沙洲。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江水的冲刷,鸿宿洲到清代末年就荡然无存。现在秋冬枯水季节,仍见江中成片沙洲。龟鹤梅花,位于蕲州镇东三公里,席盘石村境内。那里有两座小山坡迎面相对,一名龟山,一名鹤山。龟山,因夏季雨水充盈时,很多乌龟爬到山坡上,鹤山是因为常有白鹤在山上栖息。两座山都广种腊梅,严冬冰雪中,梅花傲然绽放,明月当空,疏影横斜,暗香四溢,令人神往。

  到明末清初,又有“蕲阳十景”之说。新增两景为:雨湖渔舫,雨湖在今天蕲州镇城区东南,李时珍纪念馆就坐落在雨湖边。雨湖水质清纯,鲫鱼个头肥硕,肉质鲜美,是该湖的特产。入冬时节,湖面渔船穿梭,渔网开花,一派“渔歌互答,此乐何极”之景象。浮玉晴沙,指的是今天蕲州镇南门村外江中的钓鱼台。钓鱼台在古代原是江中一处晴礁怪石,随江水消涨,沉浮不定,时人称为新生矶。明代万历年间先有人在矶上建亭曰浮玉亭,后又在上建文昌阁。亭阁先后在战火中被毁。而今仅剩一石墩,上建有航标灯塔。

  从西湖到遗爱湖“望”蕲阳八景。大自然给蕲阳大地留下了灵秀生动的山水草木,我们是否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和挖掘其中的美丽?岁月沉淀着蕲阳百姓在这一方水土的创造与实践,我们是否能秉承“敬天爱人”之心去珍惜与选择?“耕读传家、崇文重教”、“医者仁心、普济众生”的文化积存,我们能否在山水建筑中去融合呈现?也许是一枝杨柳一枝桃的小行动,也许是万千林木万千石的大工程,经年以后,我们的作为能否经得起是保护还是破坏的拷问?能否让的后人感受到文明的传承与美的欣赏?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时至今日,先贤们的仁政依然彪炳史册,惠泽万民,先行者的足迹亦为我们呈现了可供借鉴的标杆,时不我待,蓝图可期。今日蕲阳人能否借古(西湖)承近(遗爱湖),按照“重振上等蕲州雄风”的目标,呈现新的蕲阳八景(十景),来一场福泽后人的美的行动呢?

                                                                  (作者系省人大代表)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