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龙船调的故乡
2016年第4期 —— 八面来风 作者:◆文/黄莹 图/本刊资料

    一唱起《达坂城的姑娘》,大家就想到了新疆;一听到高亢的《兰花花》,便不由得想起陕西的黄土地……湖北也有自己的“代表“音乐,那就是《龙船调》。《龙船调》的歌词里,短短几句问答间,娇俏可爱的少妇和大方热情的艄公,让一种洒脱活泼的自然生气跃然而出,很有情趣。可是,这一首被嫦娥卫星带到月球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的《龙船调》,偏偏很少有人知道其源自何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习焉不察。真正一探究才发现,它的故乡在利川。这一条他们要过的河,有一个朴素又多情的名字——清江。

    清江,古称夷水,亦名圤水。南北朝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卷三十七》记载:“夷水,即是佷山(今长阳、渔洋关一带)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其澄清,因名清江也。昔廪君浮土舟于夷水,据捍关而王巴。”人人都说漓江的水清,湖北也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丝毫不让漓江,而且一路环山而行沿途风景如画,被喻为“八百里清江,八百里画廊”。漓江美则美矣,可惜没有灵魂;而清江,却有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她是4000多年前“远世则黄、炎之支封”的巴国的发源地;是“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的巴民族的母亲河。强悍的巴人就是从这里出发,在距今3000多年的西周初年(周武王时代),建立了一个以长江中上游三峡地区为中心的、下辖有“五郡二十三县”(《华阳国志》)的泱泱巴国,以致其辉煌的巴蜀文化至今还影响着这一片广阔的土地。

  清江流域是土家族的重要聚居地,潘光旦先生在1955年参与土家族族别认定时提出,巴人是土家族的祖先,经过几千年的变迁逐渐聚居生活在湘、鄂、渝、黔数省的交界地带。学术界倾向于土家族是源自于清江流域的长阳武落钟离山的巴人后裔。在当年的南部中国,生活着一批少数民族,一起共同生活的有巴、樊、瞫、相、郑五姓。在自然力量强大的氏族社会里,当时的巴人没有帝王君长,都虔诚地崇拜和祭司鬼神。他们居住在一个叫做“武落钟离山”的美丽地方,那里有两个神秘幽深的洞穴,是平时居住的场所。其中,巴氏的首领务相,出自赤穴;其他四姓出自黑穴。出自这个向南的红色洞穴的务相,和另四位首领站在了一起,大家约定,谁要是能把剑投进石穴,就奉他为君。于是,这五个人依次开始了,轮到这个貌不惊人的巴氏子弟时,不知道是臂力惊人还是超级幸运,他投中了。人群开始沸腾赞叹了,这个人是谁?于是他的名字,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史书上。可是那些老谋深算的失败者还在嘀咕,搞不好这是偶然,我们再来约定一次。看旁边是清江,便说,我们来造土船,谁的船能够浮起来,谁就当我们的君主。这可是一道大难题。泥土做的船怎么能载人航行呢?可是,又是务相,只有他造的船稳稳地浮在另外四条沉船旁边。这一下大家服了,一致推举他为首领。如果说掷剑入穴能显出务相的勇武,而大家一起坐在他建造的土船上游清江,倒真正反映了他的天命所佑。当然,这只是传说。实际的情况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巴人一直是采取渔猎经济生产方式。在山上打猎和到江里捕鱼是他们能生存下来的根本。务相有着非凡的本领,有着高超的造船技术和狩猎手段,使得其他四姓信服。大家又说,我们都要过好日子,务相便带着大伙坐在那条自己建的土船上,溯江而行,来到另一块富庶的土地盐阳(今长阳)。这里有一个美丽的女神,爱上了英武的廪君,多情地挽留他,“我们这里广阔富饶,出产鱼和盐,你可以留下来,我们一起生活。”可是廪君志向远大,不愿受约束,拒绝了盐水神女。盐水神女为了挽留廪君,晚上来和他一起共宿,天亮后就化为飞虫,遮蔽了日光,天色像黄昏一样,不愿意他离去。过了十几天,廪君等到了一个机会,把这位深情的盐水神女射死了。可怜的盐水神女,可能是当时附近的母系氏族居民的首领,在与廪君争夺鱼盐土地的过程中失败被征服。廪君与盐水女神相爱又相恨的故事就是两个部落争夺盐的明证。那些注定要成就大业的英雄豪杰总是注定要“慧剑斩情丝”,而凄美的盐水神女也惹得后人的无数同情。就像廪君的“廪”本意是虎一样,这位凶悍勇武的虎君带领着自己的部族,开始崛起在清江流域,建立了自己以白虎为图腾的酋长国。后来,廪君死后,他的魂魄化成白虎。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开国之君,认为既然虎要饮人的鲜血,就用活人来祭祀他。这种残酷的取悦神灵,安抚英魂的方法,倒是有鲜明的奴隶社会的烙印。虽然年代久远,但凡涉及到巴文化的史籍中都记载着大致相同的廪君故事。他的化身白虎,也成为尊贵威武军事首领的象征。

    廪君控制清江流域之后,迅速扩充地盘;率领着族人逐渐控制了渝、鄂、湘、陕交界处的大片地方。在这里,以巴氏等五姓为主构成了巴族的“核心”,可称之为“内五族”,成为核心力量;而原来就生活于此的土著部族,如濮、苴、共、奴、夷等被廪君族融合或征服的民族,构成了巴的外围部族,而当时的史书把他们均称作“巴人”。于是,巴人真正成为一个有共同疆域、同一语言和文化的民族。然而,在群雄并起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争夺领土和资源,战争连年不断,势力此消彼长。尽管是“巴师锐勇楚人惊”,到了战国末期,有并吞四海之心的秦王,派遣“贪巴道之富”的张仪、司马错大军南下灭蜀。随后移师东进,巴国于是灭亡。秦灭巴,不久置郡。秦始皇26年(前221年),分天下为36郡,巴郡为其中之一。从开国到覆亡,巴国存在了上千年之久。若按夏禹、夏启时代计算,巴国当有1700多年的辉煌历史!后世赫赫有名的楚国,其存在历史也不过800多年。这个秦朝时就灭亡了的国家,因为年代的久远,似乎总是看不清它的真面目;可是这个秦朝时就灭亡了的国家,仍然在3000多年种种的兵伐战乱后,顽强的在三峡地区打下了巴蜀文明的烙印。他们的后裔土家族——这个始终生活在祖先土地上的民族,守护着至今不曾断裂的古老血脉。

    直到今天,生活在清江两岸以土家族为主体的28个兄弟民族,还有至今流传着的一首民谣唱道:“向王天子一支角,吹出一条清江河。声音高,洪水涨;声音低,洪水落牛角弯,弯牛角。吹出一条弯弯拐拐拐拐弯弯的清江河。”向王天子即为传说中的土家巴人先祖廪君务相,这首民谣用千年的流传证明了土家先人与清江原始而古老的血肉联系。千百年间土家人世代更替,口传心授,以歌叙史,表达了土家族先人沿江而居,开拓疆土的发展繁衍史实。

  利川是《龙船调》的故乡,《龙船调》原名种瓜调,后经演化而成为划彩龙船的一种唱腔,流行于鄂、渝交界地带的利川等地。50年代,利川的文化干部的搜集整理的民间小曲《种瓜调》以《龙船舞》的形式,参加“恩施地区第一届民间歌舞文艺会演”,被评为优秀节目。后来取消采莲船的表演和道具,只唱歌曲,并正式定名为《龙船调》。经多人演绎, 唱红中国、走向世界。19625月,《龙船调》被收入《湖北省民歌集》,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成唱片发行。1979 年被收入《中国民歌集》,紧接着又被收入《中国民歌精选》。20038月,《龙船调》被录制成专题片和 MTV,相继在中央电视台“魅力12”等栏目向全国和世界播放。不久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会上,一曲《龙船调》 把演出推向高潮。《龙船调》作为世界 25 首优秀民歌之一,还被列为“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播放候选乐曲。这一首清江河畔的小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优秀民歌,成了利川 83 万土苗儿女的骄傲。故乡人民把他们对清江绵绵的感情,唱进了《龙船调》里,使这首浸透了浓郁的土家风情和山野气息的曲子,显示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还有学者研究,《龙船调》的旋律美妙而动听,其旋法与西汉年间《宋玉对楚王问》中“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巴人歌曲有关,这是鄂西地区最典型的传统歌曲特点之一。利川在古老的巴国属地上,在长江中游的支流两侧,带着巴山蜀地的风情,敞开土家苗族的胸怀,把满腔的历史民族文化底蕴融合成一首歌。这首歌也永远留下了利川的名字。

清江有自然之源,是都亭山;有历史之源,是巴文化;有民族之源,是土家族;这一切汇聚成一种强大的人文精神,便浸润形成了利川的《龙船调》。《龙船调》也像一条线,连起了利川——土家族——巴文化——清江,展开了一幅八百里清江画廊的画卷。利川也因为一首婉转迷人的歌曲,带着千百年来因崇山阻隔而得以保存的纯朴民风从古峡迷雾中走来,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