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楚辞的创作与形成
2015年第11期 —— 八面来风 作者:◆文/陈绍辉 图/本刊资料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顾可谓之楚辞。”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辞赋作品。

    在楚辞的创作和形成中,屈原和宋玉二人居功至伟,光芒四射,永照千秋。

  屈原(约前340年至前278年),名平,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因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年龄轻轻便担任了左徒、三闾大夫等重要官职。对内协助怀王筹划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者,处理外交事务,很得怀王信任。然而,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智短识浅的怀王很快就听信了周围佞臣贼子的谗言和诬告,将屈原逐出宫外,流放民间。怀王不听屈原劝阻,客死秦国之后,即位的顷襄王更加昏庸荒淫,一心以强国为己任的屈原再次遭到了贬谪和流放。

  眼看国家一天天衰弱下去,老百姓一天天困顿下去,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屈原的内心痛苦极了。在举世皆醉而自己独醒的情势下,屈原只能借助于刀和笔,将满腔的苦闷和忧愤化作一首首激昂悲怆的诗歌,向世人发出自己的呐喊和长叹。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政治上的失意和悲惨,却在不经意间成就了文学上的丰碑和不朽,历史就这样充满了许多难以叙说的思辨。屈原一生创作颇丰,为后人留下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诗作,这些都已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最为珍贵的遗产。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创作不仅使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诗体——楚辞,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楚人在楚辞创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除了做媒介物和催化剂之外,主要作用不仅限体裁方面,还在精神方面。屈原为其所注入的浪漫主义精神,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之先河,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屈原创作的自传体长篇抒情诗《离骚》,是楚辞的最突出代表,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司马迁说:“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放逐,忧国忧民,只有用自己的诗篇,来表示自己的胸怀。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达了诗人对“美政”理想的坚持和对祖国、人民的无限热爱:“虽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虽九死其犹末悔”,“宁溢死以流亡今,余不忍为此态也。”诗中还大量运用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同时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全篇色彩浓烈,气势宏伟,波澜壮阔,是杰出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称赞说“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天问》是屈原的另一篇名作。《天问》是一首古今罕见的奇特长诗,反映出作者知识渊博,充满批判精神,作者从“遂占之初,谁传道之?”问起,一串提出了170多个问题,上至天文地理,自然现象,神话传说,下至现实社会。人物故事,一连串的问题都没有回答,引人深思,反映了作者顽强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通过提问,诗人也尽情宣泄了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和苦闷。篇中所提出的一百七十多个问题中,保存了不少远古神话传说和古史资料,弥足珍贵。

  屈原的作品还有《九歌》、《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篇篇特色独具,句句妙语惊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篇篇都充满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忱。

  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篇》曾这样评论楚辞:“楚辞者,体宪于三代,而风杂于战国,乃雅颂之博徒,而间赋之英杰也。观其骨鲠所树,肌肤所附,虽取熔经旨,亦自铸伟辞。故《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靡妙以伤情;《远游》、《间灭》,瑰诡而慧巧;《招魂》、《大招》耀艳而采华;《卜居》标放盲之旨,《渔父》寄独往之才。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屈原以楚国的兴亡为己任,正道直行,竭忠尽智,死而后已。司马迁在为其立传之时更是直呼:“虽与日月争光可也”,道尽了千百年来人们的敬仰和崇敬。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深感复国无望,悲愤难捱,在写下了绝笔之作《怀沙》后,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死后,楚国又出了几位诗人,如宋玉、唐勒、景差等。他们十分敬佩屈原的为人,也钦服他的才华,加上他们之中有的人也有和屈原类似的遭遇,于是便也仿照屈原写起诗来。这些诗歌有的已经散佚了,流传下来的,被后人和屈原的诗收在一起,成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那部堪称中国古代抒情诗顶峰的《楚辞》。到汉代又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等人继续写作,使楚辞成为一个时期诗歌的代表性体裁,后人称之为骚体诗。

在屈原以后的诗人中,以宋玉的成就最高。宋玉,又名子渊,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相传是屈原的学生。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3篇有人怀疑不是他所作。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宋玉的成就虽然难与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诗歌艺术的直接继承者,也不乏艺术上的独创性。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绘趋于细腻工致,抒情与写景结合得自然贴切,在楚辞与汉赋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艺术开拓和艺术发展的作用。因此,宋人欧阳修说:“宋玉比屈原,时有出蓝之色。”杜甫《戏为六绝句》云:“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后人多以屈宋并称,可见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