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一心为民的“牛”代表
2015年第7期 —— 代表天地 作者:尹荣华 张国坤

    “围绕服务办实事,甘当人民老黄牛!”是襄阳市襄州区人大代表、朱集镇杨岗村党支部书记杨保文的信念和追求。自1990年先后担任村主任、村支书以来,他以“老黄牛”的精神,带领村民发展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争取资金,修路建桥,改善民生,建设美丽乡村,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踏实的工作态度,团结带领村民向和谐社会的目标奋进。

     2011年冬,他当选为区人大代表,积极参加“双联双带”活动,提出“村组断头路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等建议10余件,件件都得到有效落实,群众称他为“乐为群众办实事的‘牛代表’”。

    一

    20027月,杨保文任朱集镇杨岗村村党支部书记,在这一岗位上一干就是13年,他踏遍了村里的每一寸土地,知道每块地种的是什么庄稼,了解每一家是什么情况。他身体力行,带领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杨保文上任时,正值农村税费改革的“过渡期”,也是农村发展的“困难期”,该村的许多村干部也感觉“无力谈发展”,怎么办?杨保文想到村里还有300余亩撂荒地,无人管理,造成资源浪费,他先后召开干部会、党员会和群众代表会,研究对策。

  通过“四荒”拍卖,一次性化解80多万元的村级外债,让该村脱离发展的困局;接着,公开对村里400亩堰塘进行发包,分短、中、长三种承包期限竞标,按照合同约定缴纳承包费,保障村集体既能在关键时期聚拢资金为群众办实事,又有资金来源解决困难和发展需要。2013年,该村又对新建成的60亩鱼塘进行公开竞标发包,为集体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提供了财源。

  实践中,他摸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过去村民都是靠天吃饭,干旱的时候颗粒无收,洪涝则几百亩田地一片汪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杨保文在农历腊月28日,还在找供电部门反映情况请求援助,解决农排用电。过去,村民种植水稻用水每亩地水费200元,村集体打好29口机井,修好灌溉水渠后,水费降到每亩50元。全村1000多亩水田干旱的时候能抗旱,洪涝的时候能退水,“望天收”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二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修建村组路时,上级的修路补贴明显不够,通村公路怎么修?杨保文与村“两委”班子商议后,决定采取“单包工、不包料”的办法,上级拨一点、集体拿一点、村民出一点。

  就这样,全村硬化道路10余公里,节约30%的资金。基本实现了“组组通”、“户户通”。改变了过去下雨村民不能出村,农忙季节板车经常翻车的现象,群众无不称赞。村民杨桂林乐呵呵地说:“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把农产品卖出去了啦!”

  如今轿车逐步普及,杨保文却坚持骑着自行车入田进户访民情。他说:“骑自行车可以进田间,到地头,到村民家里都方便,可以更加贴近群众,让群众有亲切感,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民意,掌握实情。”

  走访中,杨保文收集到群众关于村与村断头路亟待修建的问题。20131月,朱集镇人大组织部分驻镇人大代表针对“断头路”问题进行视察调研,在区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杨保文等联名提出了《关于硬化朱集镇村与村断头路的建议》,引起了区政府及交通部门的高度重视,区交通局积极研究措施,经过协调,将该工程纳入通村公路项目实施。

  区交通局组建工作专班,指定专人负责,深入两个组实地勘测、绘制图纸,概算公路投入。经过实地考察测算,该镇“断头路”涉及12个村,全长20.7公里,需要筹资500万元。区交通部门争取国家补助资金200万元,镇委、镇政府采取发动党员干部和在外工作人员捐资,发动群众“一事一议”集资筹措资金300万元。经过5个月的奋战,12条“断头路”20余公里全部竣工通车,公路沿线的三万名群众告别了行路难。

   “人大代表建议真管用,多年的‘断头路’终于硬化了!”朱集镇王集村四组村民王国太的一句话,道出了村民们多年的心声。

    三

  杨岗村没有矿产资源、没有区位优势。过去,村穷民困,矛盾纠纷不断,柴草砖木乱堆乱放,环境极差。如今,该村却成为湖北的“宜居村庄”、襄阳的“平安村”!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 “我做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我只想为村民做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 杨保文如是说。

    2008年,杨岗村组织部分党员、村民代表外出考察新农村建设后,杨保文积极向上级申请,争取资金,立志要把杨岗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确定以“增加农民收入、增加集体经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村环境面貌”为重点,结合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

    2011年底,杨岗村宜居村庄创建项目获批。他积极带领党员干部深入一线,投入资金142万元,栽种绿化树木1400棵,安装路灯50盏,修通下水道1000米,铺设人行道彩砖800平方米,建设文化广场500平方米,新修水泥路1000米……村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杨保文认为,丰富广大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充实广大村民的精神生活,也是村"两委"建设好新农村的重要标准。他积极向镇文化站申请建设了农家书屋,建起了“村民活动室”,聘请专家教授为干部群众开展培训、举办讲座,以提高村民的科技水平。

  该村一组村民杨朱定和杨林兵因宅基地发生纠纷,堵了通村公路。杨保文得知后,立即带领村组干部上门调解。了解情况,寻找问题根源,对双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化解了矛盾。近年来,杨岗村没有一例上访事件,确保了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村。

  环境整治,村民的事自己办。美丽乡村,三分在建,七分在管。杨保文注重发挥村民议事会的作用,动员全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出资出力,整治环境,并探索建立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引导村民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针对废弃池塘边垃圾横飞、污水四溢的老大难问题,村民自筹劳力,清理垃圾,平整新建村民广场,安装健身器材、篮球架、乒乓球台、路灯等配套设施,使之成为村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杨岗村面貌焕然一新。

  一条蜿蜒清澈的小溪从村中缓缓流过,一座小桥直通农户家门口,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该村采用“原生态”的方式,把环绕村庄的渠系和休闲相结合,岸边原有的树木不动,栽种 1500棵香樟、300棵柳树等花草树木点缀渠肩;900平方米的休闲路面铺上了彩色瓷砖。村后有1200多棵梨树衬托着村庄成为“世外桃源”;村主干道旁的一口大池塘和毗邻休闲带的另一口池塘建成荷花池。适逢夏季,“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杨岗村观光休闲的另一道风景。有人形象地说:如今的杨岗村,远看像林园,近看像公园,细看才知道是农民生活的好家园!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杨保文时刻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让群众感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杨忠林是杨岗村的特困户,本人残疾,媳妇痴呆。杨保文多年来一直资助这个不幸的家庭,并积极帮他们申报低保和民政救助;村里刘嫂母子俩相依为命,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庄稼收割非常困难,杨保文总是先帮她把粮食收回家,然后才收自家粮食,遇到下雨经常是自己粮食被淋湿。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人大代表,群众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要时刻关注和及时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杨保文说。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