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不负这片红色沃土——黄石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助力老区开发建设掠影
2015年第7期 —— 监督广角 作者:王义才

    翻开黄石市人大常委会2015年工作要点,关于监督老区开发建设工作再次列入其中:10月,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幕阜山片区扶贫开发专项工作报告。

  连续四年来,市两届人大常委会连续将老区扶贫开发作为重点监督议题,围绕老区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与期盼,通过作出决议、跟踪督办落实等举措,助力老区群众发展生产、改善民生、脱贫致富。

                                 革命老区在期盼

  黄石市下辖的大冶市、阳新县地属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曾留下了彭德怀、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足迹,也涌现了王平、余立金等一批高级将领。在革命战争年代,这片红土地有数十万英雄儿女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前,黄石市现有省定老区乡镇14个(大冶市5个、阳新县7个,开发区2个),其中大箕铺、龙港、王英三个乡镇还是湖北省重点扶持老区乡镇。全市老区人口82.4万人,约占全市农村人口的68.7%。建国以后,特别是国家实施扶贫开发战略以来,老区生产生活条件虽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与发达区域的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这些老区一般地处鄂东南边远山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结构相对单一,集体经济基础差,群众生活水平偏低。2010年,黄石市相关部门曾对全市老区进行了摸底调查,村级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村只有95个,其余342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未达5万元,其中还有不少“空壳”村。受制于经济发展的水平低下,部分老区人均纯收入较低,全市老区的人均纯收入在2000元以下,几乎只有全市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经济基础薄弱带来的是一系列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民增收门路狭窄、社会事业落后、公共服务欠缺、基层组织建设较弱等等。

  落后的红土地在默默流泪,革命老区的人民群众期盼能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能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能和全市人民一起奔小康。

                                人大不懈支持老区建设

  早在20111月,在该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余昌志、李国斌等代表提交了《关于加大老区建设扶持力度的议案》,认为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应把关心支持老区作为对老区人民应有的回报。

  当年2月下旬,市人大农村委员会对该议案进行了认真审议。充分征求了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领衔代表等意见建议,并深入阳新县龙港镇、大冶市大箕铺镇等地实地察看经济社会发展情况。3月下旬,市十二届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大扶持老区建设力度的决议》,从统一思想、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建立机制、加强基层建设和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对全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

  决议作出后,《黄石日报》、黄石电视台等当地媒体对决议进行了全文刊播,并开辟专栏讨论解读,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也引起了老区群众的广泛共鸣。一时间,老区建设被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列入重要日程,市政府及时出台了《黄石市农村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的目标任务,为老区建设指明了方向。

  帮扶老区建设,把决议精神落到实处,市人大常委会自身责无旁贷。

  阳新县龙港镇汪家垅村和开发区太子镇德夫村既是革命老区,也是市人大机关先后联系的新农村建设点。为了帮助这两个老区贫困村早日脱贫致富,常委会主要领导坚持每年都要到村里指导帮扶工作,主持召开现场协调会,协调解决有关困难,明确提出工作目标。常委会机关党组建工作专班,定期驻村开展工作,统筹各方面资源,积极争取各帮扶单位的支持,有力改善了这两个老区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该项帮扶工作,也多次获得省、市新农村建设主管部门的表彰和肯定。

  在率先垂范的同时,常委会还加强对决议落实的督促检查。市人大农村委积极走访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就老区建设工作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沟通交流,认真掌握各部门的动向和计划,推进人大决议落到实处。

    20121月,市人大新一届常委会履职后,依然把扶持老区建设作为重要监督议题。“要加强对决议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要让老区人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王晓梅强调。

  当年8月,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前往市农办调研决议的贯彻执行情况。针对当前全市老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调研组提出了制定科学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等针对性的建议。

20135月,湖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湖北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并于81日正式施行,标志着湖北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事业迈入法制化新阶段,也为市人大常委会督促决议的落实提供了新的法律依据。当年9月下旬,常委会先后来到大冶市大箕铺镇后畈村、茗山乡彭晚村等8个老区乡村,实地察看和了解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等情况,并听取了相关部门的工作汇报,督促人大决议的落实。

  去年,结合检查《湖北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贯彻落实情况,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专班深入阳新县幕阜山片区调查了解扶贫工作进展,督促《关于加大扶持老区建设力度的决议》的贯彻落实,强调要在规划、项目、投入、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加快老区发展步伐。

  今年初,为进一步督促决议落实,常委会把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幕阜山片区扶贫开发专项工作报告列入监督计划,启动新一轮的决议跟踪督办行动计划。

  因为两届人大的跟踪督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一直把老区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大冶市、阳新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其中,阳新县还被列入湖北省幕阜山区连片开发重点区域;市扶贫办、市发改委等部门每年提早谋划布置,及时掌握国家政策投向,不断加强向上争取力度;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交运局在安排资金项目时也尽量向老区倾斜。同时,也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以实际行动关注老区、支持老区。

                                老区未来一定更美好

  如今,走在宽阔的通村公路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老区发生的巨大变化,常委会组成人员无不感到由衷欣慰。

  产业发展是老区实现自我“造血”的标志。目前,全市老区已建成万亩基地30个,面积达40多万亩。大冶市已建成3万亩水稻、2万亩名优花卉林木基地;阳新县已建成10万亩油茶基地、10万亩水产养殖基地、5万亩意杨基地。据统计,这些基地共覆盖300个村,5.5万贫困户17万贫困人口,使这些贫困户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进一步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

  根据国家新定贫困标准,3年来全市的老区贫困人口减少10多万人,一批“明星村”如雨后春笋般在红土地上冒出。大冶市茗山乡杨桥村瞄准了“大冶·茗山首届玫瑰花节”重要机遇,成立杨桥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观光体验农业,打造独具特色的农家乐,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冶生态第一村。殷祖镇南山村发展楠竹产业2000亩,扶持农户养殖黑山羊,村民实现了脱贫致富;阳新县龙港镇汪家垅村通过生产烟花鞭炮、禽畜养殖和油茶种植,摆脱传统农业模式,步入了现代农业发展快车道,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4900元,今年有望突破5200元。王英镇蔡贤村发展桑蚕产业2000亩,今年仅这项收入有望突破150万元。

农民的路子宽了,集体的经济活了,各项基础设施也在悄然变化着。五轮“三万”活动,更是大大改善了老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饮水、行路、用电、通讯、就医、上学等一批老大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电脑、太阳能、小汽车等现代科技产品,开始飞入老区寻常百姓家。图书室、广场舞、运动会等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也开始在老区生根发芽,腰包鼓起来的老区人民群众追逐着别样的幸福生活。目前,黄石被命名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30个、省级宜居村庄20个、省级生态村17个,宛如一颗颗熠熠生辉的宝石镶嵌在铜都沃野。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