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楚庄王的贵和思想 ——止戈为武
2014年第11期 —— 八面来风 作者:◆ 文/黄莹 图/本刊资料

    楚庄王(前 613 年——前 591 年在位),是春秋五霸之一,无论文治还是武功,他在楚国800多年的 40多位君王中可谓首屈一指。楚庄王在位期间“并国二十六,益地三千里”(《韩非子·有度》),可见其武功之盛。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处理国家事务时有着贵和的思想,能止戈为武,以德服人。在春秋无义战的诸侯混战中,楚庄王既有霸主的气概,又不失仁者的宽厚,所以能成大业。

  中国文化一直认为“和”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冲突的原则,主张“协和万邦”(《尚书·尧典》)。随着《尚书》被尊为儒家经典,其所主张的处理邦国、族群关系的准则也就逐步成为封建统治者处理民族、国家关系的法则。“协和万邦”表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思想在民族、国家层面上的重要体现。然而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有时候是不可避免的。中国虽然是一个人所共知的热爱和平的国家,但五千年文明史上,却是一大半处于分裂战争时期,如何处理好民族、国家间的关系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太白阴经》曰:“先王之道,以和为贵,贵和重人,不尚战也。”楚庄王在对待战争和民族国家间的矛盾时表现出来的热爱和平,禁暴安民的精神,成为先秦乃至后世军事思想史上一个闪光点,甚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热爱和平精神的源泉。

                                贵

  老子作为辩证法的创始人,最早提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意思是:向自身的反向转化,是事物自然规律的运动方式;用柔弱不盈的方法,使事物达到和谐,是自然之道的应用方式;天下万物皆生之于有形质,有形质之原始却生于无形质。这样高与下、强与弱、贵与贱、柔与刚、战争与和平,总是不断地转换。

  追根溯源,楚庄王的“止戈为武”的国家关系原则来源自鬻熊的和平仁政思想。鬻熊是楚国的开国先祖,《史记·楚世家》记楚武王说:“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据史籍称,鬻熊曾被西周文王、武王和成王尊为资政问谋的国师。鬻熊的思想言论主要反映在战国和西汉成书的《鬻子》、《列子》和贾谊《新书》等典籍中。其言论虽有可能是后人的加工制作,但其精神实质应当是真实的。西汉贾谊《新书·修政语》分别记载了西周三王问政于鬻子的对话。其中周武王在有关军事战略的问话中说:“寡人愿守而必存,攻而必得,战而必胜,则吾为此奈何?”在战争中,最大的愿望当然是守、攻、战均能取得胜利。鬻熊回答说:“攻守而战乎同器,而和(刚柔相济、和衷共济之意)与严(严格、严酷)其备也。故曰:和可以守而严可以守,而严不若和之固也;和可以攻而严可以攻,而严不若和之得也;和可以战而严可以战,而严不若和之胜也。则唯由和而可也。今也,君王欲守而必存,攻而必得,战而必胜,则唯由此也为可也。”也就说,在战争中有两种方法可以达到目的,那就是和与严。然而,严酷的做法不如贵和的做法牢固,得到的利益多,获胜的机会大。这些话的核心思想就是君王治国统兵要遵守和平仁政之道,忠诚笃信,则自然会“守而必存、攻而必得、战而必胜”,本固邦宁,天下归心。在你死我活残酷的军事斗争中,鬻熊能有这样清醒的认识,显然是经历过实践的检验总结出来的深刻经验,当然这种贵和的军事思想也被后人一再证实是十分有效的策略。在这种精神的熏陶下,出现了继承楚文化深厚渊源从而创建伟业的楚庄王。

                                    止戈为武

  以德服人,止戈为武,在楚庄王的军事战略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春秋时期,晋、楚争霸中原。公元前 597 年春,楚庄王率师围郑(今河南新郑一带),攻下郑都。在这场楚庄王确立霸权的战争中,楚军在邲(今河南荥阳东北)大败晋军,所以被称之为“邲之战”。楚军取得邲之战胜利后,大将潘党建议庄王将晋军尸体集中掩埋、筑为高丘并树立标志,以向世人和后人显示楚军之武功战绩。“丙辰,楚重至于邲,遂次于衡雍。潘党曰:‘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

  庄王批评潘党不懂“武功”的真正意义,并从“止戈为武”的字义讲到了使用武力的本质要求:“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今我使二国暴骨,暴矣;观兵以威诸侯,兵不戢矣;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犹有晋在,焉得定功?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无德而强争诸侯,何以和众?利人之几,而安人之乱,以为己荣,何以丰财?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其为先君宫,告成事而己,武非吾功也。”(《左传·宣公十二年》)

  庄王的意思是:战争不是为了宣扬武功,而是为了禁止强暴,给百姓带来安定的生活。从文字组成上讲,这个“武”字是由“止”和“戈”两个字组成的,“止戈”才是“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武功应该具备七种德行:禁止强暴、消除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基业、安定百姓、团结民众、增加财富。这七种德行,我一种也没有,拿什么留给子孙!晋国的军卒为了执行国君命令而战死的,他们也没有什么错。怎么可以用它们的尸体做京观呢?楚国的军队按照楚庄王的命令,到黄河边祭祀了河神,修筑了一座祖先宫室,很快就班师回国了。在当时的春秋无义战中,以蛮夷自居的楚庄王的文化、政治、道德水准并不低,远远超出华夏中原那些自诩为仁义的道德之君。“邲之战”后,楚庄王名正言顺地称霸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应该说,楚庄王对战争的这一认识是值得肯定的,这是历史上关于战争与和平辩证关系的最早阐述,是他最早提出了以战止战、讲究武德、禁暴安民、保障经济发展和人民富裕的战争道德理念,对中国古代传统军事思想的形成产生过重大影响。在他之后的《孙子兵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思想的痕迹。如“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言,此谋攻之法也。”甚至有人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止戈为武”的最高境界。这是楚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辉煌贡献。这些军事理论的形成,很显然是对春秋时期战争实践的经验总结。应当说,在诸侯纷争的春秋时代,楚庄王提出“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的军事观,是难能可贵的,也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可以说,终庄王一生,始终把讲究“武德”作为军事行动的基本出发点,直到临终前,他还遗嘱太子及大臣“无德以及远方,莫如惠恤其民,而善用之。”这种“以德服人”、“止戈为武”的为国之道,以及贵和的军事战略思想,至今仍有借鉴和启示的意义。

楚庄王是最早提出“止戈为武”、“以德服人”,讲究武德,禁暴安民,战争是以保障发展经济和人民富裕为目的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对中国古代传统军事思想和政治理论的形成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也与中国人世代追求和谐的基因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